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Gd-EOB-DTPA和Gd-DTPA增强的MRI检查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确诊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30例,经超声或CT检查高度怀疑伴有肝转移者。入选标准:(1)年龄>18岁;(2)患者于一个月内经临床、组织病理学确诊结、直肠癌者,或结、直肠癌根治术后6个月内,并且肝脏病变未进行过任何治疗;(3)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方法或者临床高度怀疑有肝转移者;(4)检查前患者肝内病灶未接受任何治疗;(5)患者在正规临床诊疗过程中,将进行随访或手术;(6)实验室检查:肝功、肌酐、甲胎蛋白(AFP)正常。排除标准:(1)已参加过本研究的患者;(2)已知对对比剂有类过敏或过敏反应,或者对过敏原(包括药物)超敏或伴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3)怀孕或哺乳的患者;(4)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如血清谷丙转氨酶为正常参考值上限的两倍);(5)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有效滤过率<60 ml/min/1.7㎡);(6)无法接受核磁检查的患者,如患有幽闭恐惧症,带有起搏器或其它不能接近强磁场的植入物等;(7)具有不可能完成本研究的伴随疾病。患者在3-5天内进行钆塞酸二钠增强的MRI检查、钆喷酸葡胺增强的MRI检查,检查顺序随机。由2位高年资腹部影像医生双盲阅片,记录检出的病灶数目、强化特点、强化方式,并测量病灶长径。采用SPSS17.0软件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总体检出率,根据病变长径把病灶分成以下四组:≤0.5cm,0.6~1.0cm,1.0cm~2.0cm,>2.0cm。采用Mc-Nemar检验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四组病灶的检出率,上述研究中,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经病理、肝穿刺活检、DSA、随访确诊136个转移灶,钆塞酸二钠增强的MRI检查检出病灶131个,病灶检出率为96.32%;钆喷酸葡胺增强的MRI检查检出病灶115个,病灶检出率为84.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长径≤0.5cm的病灶,钆塞酸二钠检出率为13.97%,钆喷酸葡胺检出率为3.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长径为0.6~1.0cm,1.0cm~2.0cm,>2.0cm的病灶,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钆塞酸二钠增强的MRI检查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总检出率上优于钆喷酸葡胺增强的MRI检查,因而可以作为肝转移瘤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2)钆塞酸二钠对结直肠癌肝微小转移瘤有更高的检出率,尤其对≤0.5cm的病灶更有优势,从而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