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录像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67-2011年蹦床世界锦标赛、2008年奥运会、2011年全国冠军赛男女网上个人比赛中运动员成套动作的难度动作和动作编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难度动作在各个成套动作中的动作数量、动作类别、难度价值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展趋势和创新特点。以全面认识优秀竞技运动员成套动作的难度动作及其成套动作的编排情况,分析我国优秀竞技蹦床运动员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的优势和不足,为全面促进我国竞技蹦床运动员整体运动技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难度动作发展历程蹦床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历史意义,根据录像统计数据的归纳分析,可将难度动作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表演与推广阶段(1948-1959年);国际化发展阶段(1960-1999年);奥运引领性大发展阶段(2000-至今)。(2)难度动作的发展按照空翻周数划分为:非空翻、一周类和两周类空翻混合阶段(男子1948-1969年、女子1948-1976年);两周类空翻阶段(男子1970-1987年、女子1980-1992年);两周类和三周类空翻混合阶段(男子1988-2011年、女子1994-2011年)。按转体度数分为:转体180°、360°、540°、720°、900°、1080°、1440°等动作。按照身体姿势的不同统计86套动作中团身、屈体、直体动作数量对比分析,以团身和屈体为主的阶段(男子1967-1988年、女子1967-1992年);以屈体和直体为主的阶段(男子1990-至今、女子1994-至今)。(3)难度动作中的典型动作通过86套动作的典型套路动作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常见的动作类型和发展趋势,蹦床运动各种常见的难度动作从低难度到高难度,全面的进行统计,男子两周类空翻动作主要有803<(39)、811<(38)、813o(32)、813<(32)、833/(30)、821<(24)、801<(22)、8110(17)、803o(13)、813o(11)、823<(10)、801o(9)、821o(7)、800o(5)、805<(4)、815<(2);三周类空翻动作主要有12001<(36)、12001o(29)、12101o(29)、12003<(4)、12101<(2)、12201(1)。女子动作两周类空翻动作主要有801<(39)、803<(37)、811o(32)、800<(27)、811<(25)、803o(24)、822/(19)、8000(18)、801o(18)、822o(9)、813o(9)、833/(9);三周类空翻动作主要有12001o(18)、12001<(17)。在编排中合理使用难度动作,恰当的选择能够使运动员在整套动作的得分中占很大优势。(4)成套动作编排的理论依据根据蹦床规则对比赛中难度动作的要求进行编排;竞技蹦床成套动作的美学特征;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运动员的安全保障。(5)动作编排的创新框架蹦床动作由空翻方向、身体姿势、空翻周数、转体度数、转体阶段、触网部位六个因素组成并决定一个动作。这些因素自身的数量可以改变并能够产生新单个蹦床难度动作,根据比赛需要进行选择难度适合的动作,且运动员能够形成自己的套路模式,进行成套动作中某一类位次动作的替换,使运动员在创新中提高动作质量。(6)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原则与创新方法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原则包括动作编排的统一性与个体性;动作编排的均衡性与独创性。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方法包括逆向编排法;潮流与个性编排法;成绩效益最大化编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