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斯地质规律是研究瓦斯形成、分布、赋存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瓦斯地质理论和技术是解决瓦斯灾害的基础。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区域地质演化及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研究每次构造运动在筠连矿区引起的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地壳运动作用特征及对煤层瓦斯生成、运移、保存条件的控制。筠连矿区位于扬子地块西部,川黔、川滇南北构造带、四川盆地、盐津—威信东西构造带对矿区的构造起着控制作用,矿区构造形态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东西向、北东至北北东向的宽缓褶曲,其主体构造为东西向的落木柔复式背斜。在构造复合部位易于发生瓦斯突出。筠连矿区含煤地层沉积之后,主要经历了早期南北方向的侧向挤压力作用下和后期北西—南东方向的侧向挤压力作用下的两期变形,两期主要变形都发生在燕山晚期。两期构造对煤层的产状、瓦斯的保存和运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班山南北矿均为高瓦斯矿井,分析了影响煤层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通过灰色关联法得出了主采煤层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为上覆基岩厚度,顶板泥岩厚度,并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得出鲁班山井田瓦斯含量的数学模型。利用分源预测法预测了鲁班山井田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对鲁班山井田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其煤层气资源量进行了计算,认定其为中等储量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