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肥料N在土壤-小麦系统中流向的影响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nhui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黑土区由于长期频繁耕翻、地表裸露、高强度输出以及缺乏有机物投入,导致土壤退化严重。土壤有机质的下降伴随着土壤肥力的下降,特别是氮素的调控能力减退,致使土壤供氮能力、氮肥利用率下降,已成为制约东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氮素的流失也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开展黑土区主要旱田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及调控技术研究既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效益,降低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助推“藏粮于地”战略,促进东北黑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生物炭,具有复杂的多孔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可作为养分载体,能够有效地缓解肥料养分在土壤的释放速率,降低养分淋洗洗损失,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起到缓释增效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东北黑土区薄层黑土和白浆土为研究对象,化肥硫酸铵(低N、高N和中N)配施生物炭在减施条件下,采用温室盆栽种植和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分析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中残留的氮及植物氮素累积的影响系统研究生物炭对土壤供N能力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生物炭肥料N来源的土壤中残留N、植物吸收N及其持续供N能力的影响;生物炭对肥料N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分布及去向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采取措施调控黑土区土氮素循环与供应,生物炭和氮肥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单施生物炭及生物炭配施氮肥均能显著增加土壤的pH值,白浆土上增加的幅度大于黑土,白浆土和黑土分别增加了3.0%-5.6%和2.6%-4.5%;生物炭、单施氮肥和及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pH均有显著的影响。2.在小麦各生育期,生物炭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成熟期白浆土和黑土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7.9%-12.1%和11.8%-15.9%。3.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炭配施氮肥能降低肥料氮来源的无机氮在土壤中残留,生物炭物炭对高施氮处理影响显著。4.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生物炭配施氮肥能显著促进植物对氮肥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肥料氮来源的无机氮在土壤中的残留。5.黑土上肥料N残留率显著高于白浆土,生物炭配施氮肥处理,黑土和白浆土上植物对氮肥的利用效率的差异先增大后降低。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西方管理学思想的逐步推广,社会责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对社会责任重视度的逐渐增强,有关社会责任研究的话题层出不穷,由于企业处于复杂的网络关系群,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动机以及影响机制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学者也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复杂黑箱。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多集中在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社会责任的内容、单个社会责任事件对企业及行业的影响等,还
加快政法系统民警队伍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内容,会议指出政法队伍要确保对党绝对忠诚,要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传承发扬斗争精神。在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新时代的背景下,监狱民警队伍建设应遵循会议提出的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新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党员干部的
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简称WPT)是一种无需传导介质,即可进行电能传输的技术。该技术使得电源和用电设备无需传统的导线连接,从根本上解决了接触式充电带来的电火花、机械摩擦等一系列安全问题。目前,对于高压大功率用电场景,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WPT设备往往存在逆变器输入电压过大、母线电流过大、功率器件热损较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大功率场景的实际需求。而中压直流配电网在大
近红外二区(NIR-Ⅱ,1000-1700 nm)荧光成像因其成像深度和分辨率优势,近年来获得迅速发展。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因其结构明确、生物相容性好、可代谢等优势,是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领域近五年来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最有希望临床转化的一类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本文以近红外二区有机小分子为基础,通过巯基-炔点击化学制备了PET/NIR-Ⅱ双模态肿瘤靶向探针,并进一步探究了双模态探针在双模成像和肿瘤手术
纵然航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海难事故依旧高发。船只一旦遭遇海难,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将面临巨大的威胁。由于海洋环境的封闭性和危险性,遇险人员的生命几乎完全依托于过往船只的及时救援。而这些船只是否实施救援,又完全取决于船只的最高指挥——船长。但近年来,船长见危不救的行为屡屡发生,使得海上人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国际公约明确将救助海上遇险人员规定为船长的法定义务,我国作为其中一些公约的缔约国,也制定了相关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缓解全球范围内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逆变器的灵活控制能力使其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与电网的重要接口。与同步发电机相比,单台新能源发电装备的容量小,所以在新能源逐步代替常规非再生能源的过程中,不论是以分布式发电还是集中式新能源发电,都需要多台新能源发电机并联以满足“源荷”平衡的需求。因此,新能源并网电力系统中存在大量并联的逆变器。逆变器的惯量低,动态过程呈现多时间尺度特征,且多台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