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二氧化硫暴露对哮喘大鼠速发型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B组为哮喘模型组,利用新鲜配置卵清白蛋白(OVA)100mg+氢氧化铝100mg共1ml于第1,8,15天给予腹腔注射,第22天开始给予3%卵清白蛋白(OVA)+生理盐水溶液雾化吸入,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连续7天。A组为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清白蛋白分别进行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C组为哮喘模型组+低浓度二氧化硫暴露组,D组为哮喘模型组+高浓度二氧化硫暴露组。C,D组于哮喘模型结束后分别暴露于低浓度(15mg/m3)、高浓度(30mg/m3)二氧化硫,暴露染毒时在玻璃熏气箱中进行动式染毒,每日4小时,连续2周。整个实验过程控制温度和湿度变化在±10%以内,箱内二氧化硫浓度通过恒温恒流大气采样器采集、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由延边州环保局室内环境监测站协助检测。同时A,B组也在同样大小的玻璃箱中接受新鲜空气,每日4小时,连续2周。所有攻击结束一周后再给予3%卵清白蛋白气道激发30min,测量气道阻力30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介素-13(IL-13)和免疫球蛋白E(IgE)的浓度,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①A组大鼠未发生气道高反应性,B、C、D组在吸入3%卵清白蛋白后30min内不同时间点(10min,20min,30min)的气道阻力均高于A组,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F=226.538,F=245.888,F=275.606,P<0.01),C、D组大鼠吸入OVA后30min内的不同时间点的气道阻力与B组相比较亦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大鼠吸入OVA后30min内的不同时间点的气道阻力与C组相比较亦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C、D组大鼠血清IL-13的浓度较A组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69,P<0.01),C、D组大鼠血清中IL-13的浓度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B、C、D组大鼠血清中IgE的浓度较A组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31,P<0.05),C、D组大鼠血清中IgE的浓度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肺组织病理切片中可以看到 A组上皮细胞完整,气道周围未见炎症细胞的浸润,以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为主,仅有少量的杯状细胞,基底膜未见纤维化。B、C、D组出现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坏死、中断、脱落,杯状细胞增生,气道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及基底膜纤维化等改变。B、C、D组杯状细胞百分比较A组均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37,P<0.01),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与C组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氧化硫的暴露可以加重大鼠速发型哮喘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