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细解吸过程的无烟煤重烃浓度异常及其成因探讨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h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西织纳煤田无烟煤重烃浓度高度异常,现有理论和假说无法对其成因予以阐释。围绕这一科学问题,依托4套系列样品,通过精细解吸实验,采用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以及相关配套测试分析,对织纳煤田无烟煤层重烃异常的地质-地球化学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自然解吸过程中原生结构煤与糜棱煤的解吸规律显著不同,前者呈现两段式变化,后者则体现出三段式特征,认为糜棱煤细颈瓶孔分子筛效应限制煤层气流动是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发现残留气在原生结构煤中主要赋存于封闭孔,在糜棱煤中则以开放孔为主,残留气地球化学特征在不同脱气阶段差异显著;煤样粉碎越充分,重烃浓度越高,封闭孔中存在重烃浓度异常现象。分析不同粒度煤样的孔隙结构,证明和阐释了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无烟煤重烃封闭孔保护效应‖推论,即封闭孔微环境中生烃压力的增大抑制了重烃裂解,封闭环境阻隔了重烃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而使其依然保持较高的原始浓度,封闭孔中重烃生成于―生油窗‖结束之前。发现重烃浓度与煤粒径显著线性负相关,揭示糜棱煤中重烃浓度偏高的现象主要与其粉碎状煤体结构有关。首次发现无烟煤封闭孔甲烷碳同位素最重可达-4.6‰,综合分析认为封闭孔气体含有幔源的无机甲烷和稀有气体。认为织纳煤田上二叠统无烟煤层封闭孔中无机气的存在与峨眉地幔柱活动密切相关,煤田内部和边界的4条区域深大断裂为深部气体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深部无机气注入煤层中可能主要发生在早期成岩阶段和燕山期区域岩浆热变质阶段。
其他文献
武义县博物馆收藏了境内历年出土的自汉至宋代的铜镜31面,按早晚两期分别集中分布于北部和南部。部分铜镜同墓还出土了青瓷等其他器物。 The Wuyi County Museum has collec
期刊
风化和吸附是低温表生环境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尤其对Cu和Zn等过渡族金属元素,风化和吸附作用对它们在自然界中(如沉积岩、海水等)的分布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风化和吸附过
光合细菌污水资源化是一种新兴的有机废水处理及生物资源转化技术。光合细菌能够高效处理污水,同时把碳氮磷转化为有用的菌体细胞,可用于水产、畜禽养殖和农作物培育。从光合
高斯波束偏移是克希霍夫偏移的改进和发展,具有灵活、高效的优点,同时在成像精度上接近波动方程偏移。但是目前的高斯波束偏移公式都是在频率域下给出的,如果直接按照公式实现则
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削减煤炭在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但是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依然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