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诊断技术的提升,胸部疾病诊断越来越清晰,特别是肺部肿瘤。手术一般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并且手术适应症日益扩展。临床上胸外科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对患者身体影响大,而且部分需要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患者生理状态的影响较大,加上术后伤口疼痛等原因都可诱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加强患者围术期的监测,术前积极评估患者手术耐受力,改善术前低肺功能,术中积极监测心肺功能,术后可预防及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恢复。肺功能检测和血气分析的应用均是评估胸外科手术耐受力及围手术期肺功能观察的重要检查。本科室中部分患者因术前低肺功能状态,不能够正确以及积极的配合肺功能检测,加上肺功能操作主观意识强,个体差异大,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真实的体现出病人的心肺功能、肺部O2与CO2气体的交换能力。血气分析操作简单,客观性强,临床上可用于诊断呼吸衰竭,并明确程度和其类型,判定酸碱是否失调,是指导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判断患者术前肺部气体交换能力,评估手术耐受力的良好指标。所以,血气分析检测在临床中普遍推广使用并逐步成为住院患者特别是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必要检查项目。目的:1监测围术期血气分析的五项指标,观察其在手术患者中的变化。2研究血气分析在围术期的变化规律,与术后氧分压对应关系,与术后并发症对应关系,为指导患者能否耐受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3阐明血气分析监测对患者术前手术耐受能力的判断和术后恢复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1.病例采集:本课题收集我科室2015年12月份至2017年12月份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血气分析样本,共计30例,其中20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为54-76岁,平均65.4岁。术前低肺功能者(FEV1<70%、VC<80%)[18]占16.67%(05/30),术前均积极纠正。患者均未合并其他手术相关禁忌症(肿瘤晚期已有远处转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恶病质等),并为首次接收胸部手术。30例患者中包括食管癌15例,肺癌9例,贲门胃底癌3例,慢性脓胸1例,肺错构瘤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1例。手术类型: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15例,右肺上叶切除术4等,具体见表1。2.检查方法:术前检查入院三天内,清晨静卧未吸氧的状态下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术中检查开胸后测桡动脉血气分析,术后检查得是做完手术后的第2h和6h,1d,2d,3d在早上8点左右,吸氧前30分钟(降低吸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所测桡动脉血气分析,总计7个时间点进行血气分析5项指标(PH、PaO2、PaCO2、SaO2、BE)的测定,得出各个结果数值,期间进行分组,术前术后及各组间进行比较,同时对术后出现并发症进行统计,以及术后氧分压降低程度对比,并分析术后并发症与术前肺功能状态及术后血氧分压的关联,得出血气分析对病人手术耐受能力、出现并发症及预后恢复的对应关系。3.统计分析:数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2h-3d的动脉血气分压中氧分压较术前监测值降低2.术前低肺功能患者比肺功能正常患者的术后血气分析氧分压值降低明显。3.从术后第2d开始血气分析中氧分压逐渐恢复。4.不同手术方式围术期血气氧分压对比,差异不显著。5.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与术前低肺功能状态有直接关系。结论:1.术后血气氧分压明显降低,在第2d降低到最低,提示我们手术麻醉清醒即需加强肺功能锻炼,促使肺功能早期恢复。2.术前低肺功能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大,高达60%,围术期应积极纠正肺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3.围术期动脉血气氧分压降低可引起术后并发症产生,在小于85mmHg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大。4.围术期积极纠正患者低肺功能、提高手术技术、减少手术时间、常规术后镇痛等,是减少术后心肺功能并发症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