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言操作层面,母语语法规则在外国汉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中根深蒂固;在语言宏观层面,语言之间存在意义上的一致性,因此,母语习惯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不可避免。学习者常见的语言错误,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母语对目的语影响的过度泛化,特别是在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差异较大时,母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为明显。这种负迁移会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表现出来,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弱化。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语法的掌握和运用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目标。外国语言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产生并修正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的过程,也就是中介语自身不断得到积累并靠近目的语的过程。如果可以从对语法偏误本身的研究出发,经过分类总结,逆向地、提前地给出中介语的“最终正确形式”,即运用汉语的语法形式归纳出具有较高正确性的中介语语法模型,运用英语作为媒介表达出来,并对这种模型给予合理验证以证明其有效,最终应用到教学上,这无疑会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外国汉语学习者的语音、汉字、词语、语法和语篇等方面的偏误分析层出不穷,偏误分析成为研究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突破口。其中,语法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对语法偏误分析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分析偏误,解释偏误,进而纠正偏误,也能促进学生对汉语语法的学习,使外国汉语学习者减少偏误,更快更好地造出合乎汉语语法的句子。因而,本研究以迁移理论、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为支持,以预防和纠正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为导向,具体以美国留学生为例,对其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大量语法偏误进行分析,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细化问题的分类,对偏误做系统归属和统计分析,从反方向归纳出可指导学习实践的中介语语法模型,并在教学实践当中对研究成果的合理性加以动态验证,同时在二语习得、偏误分析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结论,以便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环节,改变对外汉语领域内中介语研究的不足,缩小二语习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形成及偏误分析理论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汉语语法学习及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