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摘要: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提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情况,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社会转型期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发展与矛盾共存,呈现出了经济多元化、思想文化复杂化的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度,以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十七大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定义、内涵、重要意义等进行界定,并结合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提出了很多见解。本论文在研究总结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归纳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的选择。本论文分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该部分从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展开论证。第二部分总结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基本经验。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该部分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宣传普及活动进行总结中得出的基本经验,以此希望利用其合理因素,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党的政策服务。第三部分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该部分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出发,结合时代特点,总结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有待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与影响、理论宣传工作的灵活性有待提高、网络时代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流于表面化的现象需要克服。希望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第四部分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选择。该部分为论文核心部分,前三部分的论证都是为第四部分的展开做铺垫。该部分首先汲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基本经验,并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七条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选择: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实效性、提高针对性;建立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注意发挥隐性教育因素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介,建设网络宣传的重要阵地;解决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增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评估机制。期望能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其他文献
党内监督是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措施。执政方位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考验。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党内监督的
“情理法”研究是近几年法律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情理”一直与司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中国千百年来的社会实际
1994年5月,何新兰与甘肃省建筑运输公司签定一份包含交易所有权内容的房屋《租赁契约》,租期50年。后由于1999年生效的《合同法》及其相关解释规定租赁合同超过20年部分无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大量的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新型犯罪和一系列由传统的犯罪转而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的现象,这使得传统法律的各个
1956-1964年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当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事件,也是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或里程碑。其与“民族识别”、“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合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迅速壮大,直至今天20多万人的巨大规模,几乎遍布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该群体在农村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也可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