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是保持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良好的耕地生产力水平与合理利用是实现区域农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及时掌握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情况对于合理规划和利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剖析平原潮土区1982年和2009年2期耕地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期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采用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对民权县2009年开展的耕地生产力调查资料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所得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民权县20多年来耕地生产力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依据县域农业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了1982和2009两个时期的耕地生产力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2年土壤有机质含量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与1982年相比,2009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1个级别,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1982年土壤全氮含量主要集中在I、II两个级别,III级较少。2009年全氮含量以III、IV级为主,且IV的范围较大;1982年有效磷含量I、II级各乡镇各有分布,2009年有效磷含量大幅增加,以III、IV级为主,少部分II级零星分布于一些乡镇;1982年的速效钾含量以III、IV级为主,V级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2009年的速效钾含量III级范围增大,IV和V级范围相对减少。(1)1982-2009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施肥水平的提高,种植结构的合理化和水利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整个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6.42g/kg增加到13.19g/kg,增加了105.45%。全氮含量平均值从0.43mg/kg增加到0.83mg/kg,增加了93.02%,有效磷的平均含量从0.93mg/kg增加到17.99mg/kg,增加了18.34%,速效钾平均含量从116.03mg/kg减少到91.85mg/kg,减少了20.84%。从上述可以看出土壤养分含量整体趋势是增加的,土壤速效钾少量减少。(2)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特尔斐法得出耕地生产力综合变化:1982年民权县的耕地分布主要是集中在3等和4等上,面积为67440.15公顷、24122.75公顷,分别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3.68%和29.93%。2009年的耕地分布主要是1等和2等,3等也占有一部分,4等较少,所占的耕地面积分别为21469.64公顷、38838.42公顷、19706.72公顷、574.28公顷,相应的所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例为26.64%、48.19%、24.45%、0.71%。从绝对变化量上看一等地增加了21469.64公顷,二等地增加了18784.92公顷,三等地减少了47733.33公顷,四等地减少了23548.47公顷。从相对量变化上看,一等地增加了26.64%、二等地增加了23.31%、三等地和四等地分别减少了59.23%、29.22%。通过本次耕地生产力变化研究,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优化土地结构、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的利用效率提供了参考,同时通过本次研究为合理施肥,增加土壤养分提供了依据,使耕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