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02CB111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047)、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恢复生态学开放基金(R02-03)和重庆市生态学重点学科资助下,历时2年(2003.7-2005.6)完成。在退化植被得到一定恢复的基础之上,按照生态恢复的时间序列在茂县大沟流域选取撂荒2年、撂荒3年、撂荒5年、人工恢复9年、人工恢复16年和自然恢复16年等6个群落,研究了生态恢复群落中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群落小气候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生态恢复过程中恢复物种的选择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在动态中关注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辽东栎、滇榛和杭子梢3个优势种群在人工恢复9年、人工恢复16年和自然恢复16年3群落内呈较强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和聚集面积都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人工恢复16年群落具有较高的聚集强度,自然恢复群落具有较高的聚集面积。进一步研究显示:辽东栎种群从幼苗经幼树到大幼树的时间序列变化过程中聚集强度、格局规模以及斑块数目,大多呈上升趋势,大多呈现较细纹理。3个优势种群的格局表现和动态变化充分表明,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增大了优势种群的竞争能力,尤其本地种的竞争能力,促进了群落的成熟,加快了恢复的进程。 本研究中群落小气候呈如下的变化规律:(1)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内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和气温及其变动幅度逐渐减小;(2)自然恢复群落比人工恢复群落有较高的群落气温和较低的大气相对湿度;(3)随恢复的时间序列,撂荒地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所提高,人工恢复群落土壤上层(0~15cm)和中层(15~30cm)含水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而下层(30~45cm)则增加,自然恢复群落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群落。逐渐趋于稳定的群落小气候是恢复群落逐渐成熟的表现,同时可以促进群落的进一步完善。从群落小气候这个角度分析,自然恢复措施有利于退化森林植被的恢复和重建。 土壤养分是退化植被恢复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不同恢复时间系列的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更能反映恢复成效,从中研究寻找适合不同地区的有效的恢复措施。经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