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而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以科学意识为主导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人的问题自然成为时代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主体和人的主体性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哲学理论研究人的问题之热点问题之一。其实,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客体性及其关系问题作为哲学范畴,自古以来历代哲人不断探索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不过,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由于人们以为外在力量统治着人自身,所以,当人寻求自己存在的根据时,总是把目光投在外面的世界,而不能把自身看作是与世界不同的存在并以自身为根据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近代工业文明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踏步提高,同时为哲学家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探索人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他们能够提出人本主义等一些有价值的观点。现代西方哲学在以信息社会为背景,试图对人的主体性赋予新的内涵,但是,他们也未能摆脱唯心史观这一理论前提,所以,现代西方哲学理论也对人的主体性问题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觉上看,主体及人的主体性研究则属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自然、社会及精神这三种属性的高级动物。依据这一前提,我国哲学界一般认为人的自然属性规定人的生物本性,人的社会属性规定人之所以区别于万物的本质特征,而人的精神属性则规定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并成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存在的确证,是主体与客体关系中认可人的中心地位的根本依据,而人的主体性是以意识为内在根据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是马克思主义也认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而是说要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中,从意识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和把握人的主体性。科学地解释和把握人的主体性问题,从理论上说,可以使我们真正超越人物同源同性的传统观念,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束缚,构建科学的人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实践上说,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科学把握对于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