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乳腺癌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大量文献报道显示,青年患者(年龄<40岁)所患乳腺癌具有强侵袭性、转移性、病情进展快、淋巴结转移早、转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因此青年患者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旨从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入手,加深对青年所患乳腺癌的认识,为乳腺癌的病因、治疗及预防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己确诊的乳腺癌组织标本1156例。将病例分为青年组(年龄<40岁)以及非青年组(年龄≥40岁),通过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免疫组化染色以及荧光原位杂交等方法,通过探讨两组间一般临床特征,Estrogen Receptor(ER)、Progesterone Receptor(PR)、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以及Ki-67等免疫表型的表达的差异,阐明青年患者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两组间在淋巴结转移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非青年组的淋巴结转移率;2.Ki-67指数以14%为界时,青年组的Ki-67表达率显著高于非青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以20%为界时,青年组的Ki-67表达率虽高于非青年组,但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间在分子分型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中Luminal B型所占比例(53.17%)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在非青年组中所占的比例(38.55%);而其余三种分型(LuminalA型、HER2阳性型、基底样型/三阴性型)在青年组中所占比例(26.20%、11.1I%%、9.52%)均低于其在非青年组中所占的比例(31.54%、14.37%、15.54%);4.两组间在病理类型、肿物大小、ER、PR、HER2表达情况以及组织学分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非青年乳腺癌患者,表现出较差的生物学行为;Ki-67指数以20%为的分界值可能在青年所患乳腺癌中的指示预后作用还有待商榷;四种分子亚型的分布也与非青年乳腺癌患者有所区别,提示预后以及治疗方面有所区别,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背景及目的乳腺原发性伴印戒细胞分化的癌是一类罕见的乳腺癌,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且其侵袭性强、预后差,需与粘液癌以及来自胃肠等部位的转移性印戒细胞癌进行鉴别,因此该部分将重点探讨乳腺原发性伴印戒细胞分化的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0年5月17日-2017年7月13日诊治的乳腺原发性伴印戒细胞分化的癌8例,应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因乳房肿块就诊,其中3例为单纯型的印戒细胞癌,1例为印戒细胞性原位癌,4例合并其他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镜下均可见显著的胞质内粘液将细胞核推挤于一侧呈印戒细胞状。免疫组化显示8例Cytokeratin 7(CK7)及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15(GCDFP-15)均呈强阳性表达,Cytokeratin 20(CK20)、Caudal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2(CDX2)、Hepatocyte monoclonal antibody(HepPar-1)、Mucin2(MUC-2)均为阴性,ER、PR、HER2表达无明显差异,Mucin 1(MUC-1)8例均为阳性,并表现为腔缘加细胞质阳性和细胞质着色伴细胞膜加强着色两种模式,其中后者2例中有1例术后发生骨转移及肝转移去世,其余存活7例中除1例印戒细胞型原位癌复发外均无进展。结论肿瘤细胞具有印戒细胞样特点是诊断伴印戒细胞分化的乳腺癌的主要依据,其免疫组化特点有助于其与转移性印戒细胞癌鉴别,此种类型乳腺癌可以发生复发和远处转移,需要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