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慢性肝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球有一半的HBV感染发生在我国。我国肝癌患者80%以上HBsAg阳性。近年研究发现肝螺杆菌可在易感小鼠诱发慢性肝病,最终演变成肝癌。胆汁中已有发现纳米细菌的报道,而中国健康人群血清纳米细菌感染情况尚无文献报告;并且纳米细菌是否与人类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PHC)的发生有关,国内外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我国健康成年人群纳米细菌感染状况及研究慢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组织中纳米细菌感染状况,初步确定人类肝组织中有无纳米细菌存在的证据,对慢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提供新的认识,以利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肝癌。 对象与方法: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我国体检的336例健康成年人血清中纳米细菌抗原,了解纳米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情况;②对43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癌组织和离癌组织大于2cm的癌旁组织以及15例对照肝组织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生长情况,并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钙染色、透射电镜观察(TEM)多种方法鉴定纳米细菌;③对28例慢性乙肝、25例肝炎后肝硬化、43例原发性肝癌和15例对照肝组织行纳米细菌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且对部分肝癌及癌旁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寻找纳米细菌感染的证据;④对25例慢性乙肝、30例肝炎后肝硬化、43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采用ELISA、免疫组化染色和钙染色,了解纳米细菌感染情况,并与健康人群检测结果比较。 结果:①我国健康成年人血清纳米细菌感染率ELISA法为8.0%,免疫组化法5.7%。两方法问比较无差异。男女间感染率无显著性。年龄≤30岁组较≥60岁组感染率低(p<0.05)。年龄、性别并未增加NB感染的危险。②肝癌、癌旁组织、对照肝组织培养出现白色沉淀者各占34.9%、20.9%和13.3%。免疫组化鉴定后为23.3%、16.3%和0%,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肝癌、癌旁组出现白色沉淀者免疫组化阳性分别占40.0%和66.7%,癌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研究肝癌纳米细菌培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抗HBC阳性者NB阳性率要低于抗HBC阴性者巾<0.05人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与纳米细菌感染情况行*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不是NB感染的危险因素。④将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培养物行透射电镜观察,均发现400卡大小的椭圆形或球形微生物结构,外周并有一层黑色物质包围,证实为纳米细菌。⑤肝癌、癌旁和对照肝组织培养物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分别为 9.3巩 7.0财 0见 肝癌与癌旁组无差异。免疫荧光染色灵敏度为30.0见 特异度97.0队 免疫荧光与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纳米细菌进行比较,癌及癌旁组均有显著性差别中<0刀5刀刀01人钙染色方法三组阳性率为 18.6O、9.3O和 0O。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钙染色灵敏度87.5O,特异度gi.4o。③慢性乙肝、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癌旁、对照肝组织纳米细菌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1·4%、25·0%、16·3%、14.0%和0%(尸>0*5)。部分肝癌和癌旁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纳米细菌样微生物结构门巧);①慢性乙肝、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ELISA检测纳米细菌感染,阳性率20.0儿 20.0%和 9.3兄与健康人群无差异;其中乙肝和肝硬化组NB阳性者HBSAg阳性。将乙肝和肝硬化组合并成慢性肝病组后,发现慢性肝病 NB感染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巾<0刀5)u0.0%VS 8.0%人免疫组化染色感染率分别为12刀%、13.3%和4.7%…>0刀5人钙染色三组 NB阳性率分别 4.0o、20.0%和 4.7O中>0.05人③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培养物、组织纳米细菌感染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别中>o.05人③对同一肝癌病例各种检测纳米细菌手段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血清ELISA检测和培养物兔疫组化染色诊断纳米细菌的价值最大,能解释总变异度的 71.4儿结论:①我国健康人血清存在纳米细菌,感染率为8刀%,其中<30岁组感染率低于>60岁组。②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组织中存在纳米细菌感染,慢性肝病血清中纳米细菌感染高于健康人。③原发性肝癌癌组织、癌旁组织培养获得了纳米细菌,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别。④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存在纳米细菌感染。⑤血清ELISA和培养物纳米细菌免疫组化染色对于原发性肝癌纳米细菌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③纳米细菌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