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诊疗中心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3例肾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提高肾母细胞瘤患儿总生存率。研究对象与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获得本中心73例肾母细胞瘤患儿基本临床资料,并通过门诊、病房复诊,电话随访等方式,长期随访了其中55名肾母细胞瘤患儿预后情况,对患儿一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术前LDH值、术后LDH值及手术前后LDH差值等分别与预后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用Long-rank检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73例肾母细胞瘤患儿中,男47例(64.4%),女26例(35.6%),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中位发病年龄为2.3岁。双侧肾母细胞瘤1例(1.4%),单侧肾母细胞瘤72例(98.6%)。单侧发病患儿中,病变部位位于右侧者31例(42.5%),左侧者41例(56.1%)。主要症状为腹部肿块者共35例(47.9%),肉眼血尿者17例(23.3%),腹痛者8例(11.0%),腹胀、纳差、发热、呕吐等原因者13例(17.8%)。2.共有64名患儿行病理活检,并根据NWTS-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其中双侧肾母细胞瘤1例(1.6%);单侧肾母细胞瘤患儿63例,其中柯先化疗后手术,经活检确诊为肾母细胞瘤,但具体组织学类型无法明确忠儿1例(1.6%),此外还有良好组织学型(favorable histology, FH)患儿53例(82.7%),不良组织学型(unfavorable histology, UH)患儿9例(14.1%)。UH患儿中,间变型肾母细胞瘤患儿3例(4.7%),肾透明细胞肉瘤5例(7.8%),肾横纹肌肉瘤1例(1.6%)。3.将行病理活检的64例患儿参照NWTSG-5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其中I期患儿23例(35.9%),II期患儿14例(21.9%),III期患儿13例(20.3%),IV期患儿13例(20.3%),V期患儿1例(1.6%)4.本中心采用由中国抗癌协作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肾肿瘤诊断治疗建议方案(WT-2009)。入组的64例忠儿分组情况为:WT-2009(1)组32例,占50%;WT-2009(2)组1 8例,占28.1%;WT-2009(3)组6例,占9.4%;WT-2009(4)组5例,占约7.8%;WT-2009(5)组3例,占4.7%。5.共长期随访患儿55例,其中完全缓解29例(52.7%),部分缓解2例(3.6%),复发13例(23.6%),家属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11例(20%)6.利用软rlSPSS 19.0数据进行分析,肾母细胞瘤患儿性别及发病部位分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儿组织学类型、病理分期及术前LDH值分组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儿2年总生存率为71.8%。结论1.肾母细胞瘤患儿性别比例差异不明显,单侧肾母细胞瘤原发部位所占比例差异不明显,且均与预后无关。患儿发病年龄较小,集中于3岁之前,主要症状为发现腹部肿物及肉眼血尿。2.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期均影响肾母细胞瘤患儿预后,儿童肾母细胞瘤主要病理类型为FH患儿,其预后明显好于UH患儿。3.术前LDH值可部分反应肾母细胞瘤患儿预后,术后可长期监测LDH值动态变化,并将其作为儿童肾母细胞瘤停药后随访的指标。4.WT-2009方案采用手术与放化疗相结合,并根据危险度分组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患儿总生存率较前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