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是一种由稠环芳烃大分子在液相炭化过程中按照一定取向、排列,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的液相炭质微珠。中间相炭微球具有稳定的石墨化片层结构、一定的比表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是一种由稠环芳烃大分子在液相炭化过程中按照一定取向、排列,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的液相炭质微珠。中间相炭微球具有稳定的石墨化片层结构、一定的比表面积和高的化学稳定性。因此,中间相炭微球被广泛的应用于多个领域,如:高性能液相色谱柱填料,高比表面积碳材料及锂离子电池。中间相沥青炭微球因其平稳的放电平台和高的放电容量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作为负极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更多的研究着眼于制备出具有更规整形貌和粒径分布较窄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对其形貌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方法主要有缩聚法、乳化法和悬浮法等。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缩聚法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但其制备的炭微球分离困难;乳化法则对原料的选择较为苛刻。本课题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特点,以廉价的中温煤焦油沥青作为原料,一步制取中间相炭微球。在此工艺的基础上,添加合适的助剂制备出粒径分布均匀,形貌规整的中间相炭微球。通过改变反应温度、保温时间、搅拌速率等探索出可稳定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参数条件;添加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及添加剂在保证其粒径分布均一的同时,有效提高中间相炭微球的收率。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其形貌,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测试、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表征其电化学性能。将沥青粉末和硅油按照1g:20ml的比例混合,在350℃~500℃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沥青的聚合程度不断提高,当温度过高时则会出现融并的现象;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沥青液滴逐渐趋于球状,并逐渐长大,保温时间4h的样品形貌较好;将1%(质量分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表面活性添加至反应体系后,对结果有很大改善,所得样品的平均粒径为20.5um,主要分布在4~30um之间;微球的产率由32.7%提高至82.7%。为了进一步提高样品的形貌,将炭黑、碳化硅及石墨作为添加剂加入反应体系中,均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添加1%炭黑的样品的粒径主要分布在15um~25um之间。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以添加1%石墨制备的样品为例,其首次放电容量为422.1mAhg-1,可逆容量为359.4mAhg-1,首次效率为85.2%,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7.7%。在1Ahg-1 2Ahg-1电流密度下,样品的放电容量分别为283.6 mAhg-1、203.6 mAhg-1,显示优越的电化学性能。
其他文献
氟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非金属元素,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饮用水中约有90%的氟可被人体吸收,因此饮水成为人体摄取氟的主要渠道。适当摄入氟对人体是有益的,过量摄入则会造成氟中毒,例如氟斑牙、氟骨症等。我国由于天然地质条件而形成的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东北以及黄淮平原等地区;另外随着冶炼铝厂、陶瓷玻璃、半导体制造、磷肥业等的发展及其含氟废水的不合理排放,也造成了越来越多地区水体的
1引言目前我国能源形势日趋严峻,陆地和浅海油气产能有限,2019年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72%,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突破45%,为解决油气供应保障问题,加大深水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势在必行
Ⅲ级粉煤灰大量堆存和河砂资源日益紧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扩大Ⅲ级粉煤灰应用范围和提高其利用率,减少河砂开采量刻不容缓;同时冻融破坏作为为混凝土结构损伤失效
为了更好地利用校园内的图书馆、博物馆、餐饮中心等文化资源,迅速有效地识别校园环境,本研究提出将可穿戴式眼动仪应用到校园寻路实验研究中,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为空间对象,实验路线以中点分为第一与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寻路难度较高第二阶段难度较低。通过利用眼动追踪技术,结合问卷调查与行为观察,探索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校园中寻路行为的影响,分析被试在寻路过程中对环境的关注情况,为校园环境与导视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
本文分析了酶催化手性拆分过程中,底物对映体过量值ees的变化规律,论证了可逆反应过程中ees先增大后减小现象的原因,提出两种能够增加反应过程中ees最大值ees,max的具体方法,
我国现今是海洋大国,海洋各类资源丰富,海上资源勘探逐渐成为当下工程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地震勘探法是现阶段最主要的海上资源勘探方式,其主要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地震波信号会在海底介质分界处形成反射,人们根据地震记录仪的反射波信号分析地质结构,探测地底石油等资源分布。随着国家在海洋发展方面加大投入,人们对主要勘探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气枪以其稳定性高、安全环保、高效高能、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成为海上资源勘
长时间以来,在高频、高烈度地区,震裂山体会经历若干次不同程度的地震考验,由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和崩塌给区域内的生态、人文、经济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一般而言,同区域内
电渗析技术长久以来一直应用于海水淡化产业,近年来随着离子交换膜性能的提升以及装置的改进,开始逐步应用于制药、废水处理等行业。然而在目前的工业生产中,受限于离子浓差极化的影响,电渗析系统始终处于低电压运行状态。本文将对以电渗析系统为基础的离子传质传输模型的电动力学状态进行分析,改进传统电渗析仿真模型的同时,探讨该系统在高电压下运行的可行性。首先基于电渗析建立了离子传质传输模型,将膜系统中的不同电动力
随着纺织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一性纤维制成的织物不足以满足人们对纺织品集舒适、功能、环保于一体的需求。现如今,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因其对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发展受到限制,再生蛋白质纤维也因此有了发展前景。本论文的纬纱选用胶原蛋白锦纶长丝和桑蚕丝,通过电镜图观察分析胶原蛋白锦纶纤维结构,测试分析胶原蛋白锦纶纤维单纤和单纱的拉伸断裂性能,并且测试胶原蛋白锦纶纤维的回潮率和蛋白质含量,根据测
周期结构,如频率选择表面(FSS)、光子带隙结构等,在微波毫米波及天线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周期结构应用的不断扩大,结构要求的日益复杂化和各种阵列单元和复合结构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