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中国开辟了符合国情的特色创新发展道路。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指出我国的R&D经费投入量已达到2.214万亿元,投入强度达到2.23%,投入总量从2013来一直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逐渐拉近与美国的距离。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转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素及理念,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已进入决胜迈进创新型国家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迫切需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充分融入五大核心发展理念,将以往驱动模式转换为创新驱动,强调知识、人才的积累与技术、经验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拓宽发展的理念与路径。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还是经济社会发展上都取得丰厚的硕果。国内学者也在区域创新发展、创新效率测度等研究视角下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效果进行了研究,丰富了相应的理论成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背景转为新常态与高质量发展,以往的研究视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学者们大多从我国区域发展情况来进行分析,缺乏从创新效率的角度来考察比较全球各国的创新发展水平,并且在分析影响要素时,缺乏对要素之间协作机制的探讨和考虑。基于此本文研究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基于文献综述的梳理、分析,清楚认识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演变发展历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明确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2)借鉴创新系统理论和创新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演进进行梳理,并进一步拓展中国未来发展趋势;(3)从以往研究成果中概括、总结出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根据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从6个维度解构创新型国家发展要素,搭建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4)基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医学创新等6个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比较各国之间的差距,分析说明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实现国际化比较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5)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具体测度国家创新效率,评价各国各洲创新效率差异,分析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性,挖掘影响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关联要素;(6)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创新资源要素、创新效率要素、创新环境要素三个方面对创新型国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考察各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7)以实证结论为依据,从基础研究、资源配置、科技引进方式、知识储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提出策略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国内外关于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国外对于国家创新发展水平的测评,主要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理念为蓝本,忽略了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特色,缺少对国际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关注。其次,现有国家创新水平的测度研究主要基于投入产出视角,通过构建模型来分析创新成果产出的影响因素,并未将创新发展要素区分开来,而是混为一谈,缺乏从创新效率的角度来评价国家创新发展水平。此外,国内外关于创新型国家创新能力现有的测评方式更适合于区分创新型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总体来看,国际上的一些测评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之间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别,但评价结果主要衡量国家的创新能力,而并非为创新型国家的判断标准,未考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特点和特征,因此指标体系不能简单的应用到创新型国家的评价中,而要依据创新国家的发展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测评方法。2.通过分析、参考国际和国内关于创新型国家发展水平测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验,本文从6个维度,15个层次构建了含有42个指标的创新型国家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测评结果来看,创新资源与创新能力占据近一半的权重,说明加强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能力提升仍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偏低,企业创新的动力与潜能明显不足;在知识创造方面,原创成果与核心技术仍是短板,创新产业链建设源头受阻;在医疗保健方面,中国脱贫攻坚战虽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无论是医疗资源投入还是医疗保障建设,中国仍相对落后,脱贫攻坚完成后缩小城乡相对贫困差距工作依然严峻。3.在不考虑外在环境要素的情况下,我国创新综合效率,始终保持1,处于世界前端,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专利申请数、论文发表数及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等产出成果相对较高,而研发人员、经费投入对比之下相对较少,使得创新效率显著;其次,外在环境因素对创新效率具有较大影响,其中,产业合作水平和法律保障水平的提高,在一定基础上会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提高创新资源的投入,但也会造成两种投入要素的浪费;而政府行政水平的提升,不仅激发主体自主创新潜力,也保障能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创新综合效率;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调整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发生变化,呈现出纯技术效率提高、规模效率降低的特征;从全球Malmquist指数来看,均呈逐年微降趋势,表明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是影响Malmquist指数变动的主要因素。整体来看,全球各国创新效率有明显差异,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集聚性,这种分布特征说明了国家创新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通过对国家创新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驱动因素理论分析,借助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和杜宾模型(SDM)对全球和欧洲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来看,无论是SEM模型还是SLM模型的拟合效果都高于OLS模型。莫兰指数I和吉尔里指数C的结果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在区域层面上国家创新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创新发展指数水平相近的区域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特征;第二,从LM、Robust LM、Wald、LR检验结果来看,本文全球创新发展空间计量模型应当选取空间误差模型,而欧洲地区创新发展空间计量模型应当选择固定效应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第三,从欧洲地区创新发展驱动因素空间效应分解来看,6个解释变量均对创新发展水平具有直接正向效应,说明本国驱动因素对本国创新发展会产生正向影响。而人才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间接效应均为负数,且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本国人才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周围邻国均产生负向效应。本文主要贡献:(1)基于创新型国家理论的发展视角,阐明了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演变由来,并形成理论框架体系,丰富和完善了创新理论的研究;(2)构建了具备多维、动态属性的创新型国家发展水平和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了创新型国家建设驱动要素流动因素,有助于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3)采用了熵权-TOPSIS、三阶段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形成了创新型国家发展水平和创新效率的测度工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创新型国家发展研究方法单一的缺陷,同时构建空间效应分析模型,为创新资源空间配置优化提供方案,为政府制定空间协同、互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我国将进入创新国家发展的下一阶段,基于新常态、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会出现新的变化与特点,其理论研究有待进丰富和完善,以描述能动作用下要素间内在运行机制、机理;(2)本文站在国际之间国家创新发展水平比较的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了全球各国创新发展的差异性,但未能对典型创新型国家进一步聚焦,研究其省域或城市之间发展状况,以期后续能继续深入;(3)本文针对创新发展驱动要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但尚未对创新效率、创新能力等视角下要素的影响进行空间量化研究,以期在后续开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