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庭院类型众多,民居庭院是庭院形式的重要分支。民居庭院有着基数大、分布广、地域特征明显的特点。泰山景区周边的民居历史悠久,是泰山人文景观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发展变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景区管理制度、泰山地域文化等要素的影响。本文以环泰山乡村民居庭院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交叉类比法、实地调研法、问卷与访谈法、系统分析法等,对泰山乡村庭院景观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泰山乡村庭院的改造模式和营建思路,以期在泰山乡村庭院人居环境建设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主要研究成果为:(1)基于泰山研究区的自然、历史与人文背景的分析,对研究区内村落的演变及民居文化进行了梳理。村落多肇始于明清时期,聚集而建;村落命名以姓氏命名、景点名称命名为主,以传说故事、山水地势等自然地理特征命名次之,另有以地理方位、经济特产命名。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多就地取材,因势而建。(2)通过对泰山乡村民居庭院景观要素和特征体系分析,按照泰山乡村庭院的形制,可划分为四合院、三合院、“L”型合院及一合院四种类型;其庭院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建筑、宅门、院墙、影壁、植被及其他附属要素等,同时对庭院空间布局及其空间序列组织、庭院空间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3)针对影响居民建房改院的相关因素,运用spss20.0系统处理分析调研数据。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庭院变迁驱动因素,其中主要驱动力影响排序为:景区管理制度约束(x13)>家庭经济收入变化(x8)>生活方式变化(x9)>乡村旅游发展(x16)>家庭人口结构变化(x7)>家庭年收入(x1)>文化程度(x2)>农村宅基地制度(x11)>传统文化习俗(x15)。(4)针对泰山乡村发展中出现的民居庭院荒弃、新民居庭院文化缺失、泰山乡村肌理破坏等诸多问题,选取一个院落,对泰山乡村民居庭院设计进行模式探索:庭院主要使用者是村民,庭院作为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无论是其功能与形式、建造材质与手法,都是泰山本土村民沿承下来的居住文化。因而,当前的庭院建设需结合村民的新需求进行,以实现对乡村人居文化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