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背景
2004 年6 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经过多年的酝酿之后正式颁布了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II)。并决定从2006 年底开始在10 国集团首先实施该协议。新协议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和经营的新标准,将对国际银行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新的巴塞尔协议相比1988 年协议的最大进步之一就是把“操作风险”也纳入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从此,银行必须像对待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样,为操作风险也分配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管理也将上升到与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操作风险也已逐渐成为威胁银行业稳定发展的巨大隐患。最近几年银行业大案要案频发就是明显的证明。因此,建立起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迫切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选择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作为研究的课题,对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建立起符合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理念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和逻辑架构由于国内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和实践都才刚刚起步,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银行业操作风险现状、特点和成因等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批判地借鉴国外的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来勾勒出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框架。同时,本文也综合运用了历史分析、统计分析、模型分析、图表支持等其他研究方法。
本文共7 章,约5 万6 千字。在逻辑上分为两个部分:从“Why”到“How”。
第一部分是“Why”,即“为什么”需要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从国际背景和国内现状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章是国际部分,分析了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日益凸显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的背景,并对国外操作风险的主流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
第二章是国内部分,分析了我国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严峻现状、其独特成因以及操作风险管理的众多缺陷。
第二部分是“How”,即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怎样”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这一部分内部又采用总分式结构。第三章是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总体概述,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进行了设计。
第四章至第七章则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四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风险识别、损失数据的收集、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进行了分别论述。
三、主要观点及结论1. 操作风险虽然是银行业最古老的风险,但却直到最近十年才开始日益浮显出来,这与国际银行业最近十年来的发展背景深刻相关。
巴塞尔委员会的推动是操作风险研究和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新巴塞尔协议把操作风险也纳入资本监管框架之中的做法反映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理念的转变,是对近十年来操作风险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并为操作风险研究和管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值得我国银行业学习和借鉴。
2. 我国银行业中的操作风险具有很多我国独有的特点,这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宏微观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
操作风险已成为威胁我国银行业稳定和发展的巨大隐患;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建立起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已是燃眉之需。
3.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逐渐演进的系统,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完整、明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由很多子系统组成,最重要的子系统包括:风险的识别系统、损失数据的收集系统、风险的度量系统以及风险控制系统。
有效的操作风险组织架构中,最好要有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必须要有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划分。
4. 新巴塞尔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并不完美,我国商业银行在使用时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及商业银行自身的情况对这一定义进行补充或修正。
5. 损失数据对于操作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现在就开始着手收集操作风险损失数据。
银行应该建立起中央损失数据库,以简化报告程序,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外部数据是内部数据的必要补充。对于像我国这样操作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的银行业,外部数据就更为重要。
6. 操作风险的自身特性导致操作风险几乎是不可能度量的。因而,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操作风险度量三种级别的方法都只是某种程度上的近似,都具有很多缺陷。我国商业银行在采用这些度量方法时必须要对这些模型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为了避免在我国也引入新巴塞尔协议时陷入竞争被动,应该现在就开始按照巴塞尔协议高级度量法的资格标准来做准备: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机构、收集损失数据并开发数量模型等。
7. 有效的操作风险的控制应该是四类控制措施——避免、转移、缓释和接受——的配合。
由于操作风险大部分都是内生风险,因此,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应该以内部控制机制为核心,以保险等风险转移措施为辅助。
四、、创新和和不足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于下面几个方面:
1. 对操作风险在近十年来才开始凸显出来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总结了共六个方面的原因。
2.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特殊现状以及特殊成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分析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高企的宏观方面的因素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缺口说。
3. 本文综合国外银行业的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并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4. 本文对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列出了操作风险数据库的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
5. 本文对造成操作风险难以度量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比较全面的原因;并对新巴塞尔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6. 本文对众多文献中纷繁复杂的操作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把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归为了四大类;把“避免”和“接受”也归入了银行可选的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之中。
论文的不足之处: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对很多问题还看得不够深入;操作风险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领域,而本文又试图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勾勒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轮廓;因此本文在很多问题都还只是浅尝则止,泛泛而谈,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比如,关于外部损失数据在使用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内部数据的衔接、转换等),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深奥的研究领域,而且在理论界还存在着很多争议;另外,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开发也是操作风险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而本文受作者水平以及篇幅所限,对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未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只是在文中泛泛地做了介绍。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缺乏,因此本文在很多问题上都只能定性地判断,没能进行定量检测。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努力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