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南坡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oyw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散(ET)是生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地表参数,在水循环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表蒸散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而且也会影响区域气候和水资源总量分配,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基于遥感技术进行地表蒸散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基于SEBS陆面能量平衡模型,结合祁连山南坡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MODIS遥感数据与研究区内部及周边气象站的实测气象资料,估算了研究区地表物理参数和地表能量通量,进而估算出研究区的地表蒸散量,同时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结果与SEBS模型的计算结果加以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研究区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研究区年内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从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区的地表蒸散量每年年内都大致呈倒“V”型分布,即夏季研究区地表蒸散量最大,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地表蒸散量年内空间分布特征大致相同,整体表现为研究区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由冬季到春季再到夏季的半年,低值区域向西北方向稍有退缩,由夏季到秋季再到冬季的半年,低值区域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大。(2)研究区年际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从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年地表蒸散量2005年最高,2010年次之,2015年最低,整体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地表蒸散量年际空间分布均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3)研究区地表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一定时期内,研究区地表蒸散量与降水量大体呈正相关关系;高程在2200m~2500m时随着高程增加而急剧增大,2500m以上地表蒸散量总体上随高程呈平缓下降趋势,同时间有小范围的波动;坡度在0~45度之间,地表蒸散量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大,大于45度,地表蒸散量随着坡度增大而减小;研究区山体东南坡向和西北坡向为地表蒸散量高值区,山体东北坡向和西南坡向为地表蒸散量低值区。(4)本文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对研究区气象站点的计算结果与利用SEBS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相对误差整体上在20%左右,由此表明,SEBS模型用于本研究区地表蒸散量的反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理论探讨与地区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重点研究与一般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产业结构、相关产业、企业等方面,对淮安市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
跨城市或跨行政区域的区域经济正成为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拐点.当前广佛都市圈发展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在工业空间拓展上能够协同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工业
该文主要针对黑河中游地区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并引入水资源潜力理论,全面分析了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开发利用潜力等,并提出了合理开发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不断兴起,古村落以自身的深厚文化积淀和特有历史氛围逐渐成为我国极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已成为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社区发展能力提升、地方经济
笔者研究了秦岭西段甘肃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的土壤特征;土壤与群落功能之间以及土壤与群落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对30个样地,11个土壤指标,共902个数据的分析,总结研究区1.土壤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