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散(ET)是生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地表参数,在水循环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表蒸散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而且也会影响区域气候和水资源总量分配,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基于遥感技术进行地表蒸散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基于SEBS陆面能量平衡模型,结合祁连山南坡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MODIS遥感数据与研究区内部及周边气象站的实测气象资料,估算了研究区地表物理参数和地表能量通量,进而估算出研究区的地表蒸散量,同时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结果与SEBS模型的计算结果加以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研究区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研究区年内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从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区的地表蒸散量每年年内都大致呈倒“V”型分布,即夏季研究区地表蒸散量最大,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地表蒸散量年内空间分布特征大致相同,整体表现为研究区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由冬季到春季再到夏季的半年,低值区域向西北方向稍有退缩,由夏季到秋季再到冬季的半年,低值区域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大。(2)研究区年际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从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年地表蒸散量2005年最高,2010年次之,2015年最低,整体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地表蒸散量年际空间分布均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3)研究区地表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一定时期内,研究区地表蒸散量与降水量大体呈正相关关系;高程在2200m~2500m时随着高程增加而急剧增大,2500m以上地表蒸散量总体上随高程呈平缓下降趋势,同时间有小范围的波动;坡度在0~45度之间,地表蒸散量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大,大于45度,地表蒸散量随着坡度增大而减小;研究区山体东南坡向和西北坡向为地表蒸散量高值区,山体东北坡向和西南坡向为地表蒸散量低值区。(4)本文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对研究区气象站点的计算结果与利用SEBS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相对误差整体上在20%左右,由此表明,SEBS模型用于本研究区地表蒸散量的反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