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建设用地作为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用地类型之一,其扩张强度和速度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但也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使地区社会经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如何妥善协调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学科研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伴随着社会经济各业的迅速发展,呼和浩特市城市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对市域及各旗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二者的协调性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未来呼和浩特市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依托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格局下的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2012MS0623)”,收集了1996-2012年城乡建设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相关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将其应用于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在相关理论引导下,借助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计算分析研究区1996、2001、2006、2012年的协调发展状况;并从区域差异角度探讨了研究区2012年各旗县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依据协调发展分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1996-2012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研究研究期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总体平稳扩大,总规模净增长量为35568.29 hm2;但扩张速度有所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96-2001年,2002-2008年,2009-2012年;从建设用地二级类型来看,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虽然均呈增加之势,但前者所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逐年上升,后者则逐年下降,独立工矿用地呈现出先增后减到趋于平稳的特征;从城乡建设用地各地类扩张的空间布局差异来看,各旗县区差异明显:城镇用地增加量最大的区域集中分布于市四区、各旗县区政府所在地、开发区等地,农村居民点增加量则布局较为分散;工矿用地增加量则多分布于城市郊区、开发区;各旗县区城乡建设用地随时间变化幅度差异较大。(2)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相关性较大的指标有9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社会固定资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年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旗县区、不同时段对建设用地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3)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体系和模型构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和生态环境现状特征,构建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包括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准则层包括扩张程度、经济质量、产业结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控制与生态环境建设7项内容22项指标;并建立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4)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研究选择1996年、2001年、2006年及2012年年份展开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协调性静态相关关系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研究,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各年份协调度值均较高;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协调状况优良,协调度为良好-优质级别;但协调发展度值均较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其协调发展类型1996年为失调衰退类,其他年份为过渡类;从2012年研究区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趋势指数(1.31)来看,研究期内二者的协调发展趋势为增长状态;从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来看,属于优质协调类型的是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呼市城区;从协调发展类型的空间差异来看,呼市城区为协调发展类,土默特左旗为过渡类,其他均为失调衰退类;(5)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协调对策按照上述各旗县区协调发展类型,分别针对失调衰退区、协调发展区、协调过渡区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