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机理与调控的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积聚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城市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地域。随着社会进步和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城市的空间扩散能力,城市空间扩散的效应和城市与周边区域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加快了城市向外的拓展,促进了城乡间的快速融合。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即城乡融合区。由于城乡融合区位于中心城区与外围典型农业区之间,具有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特征,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带。这种空间形态是城乡两大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它的形成是城市和乡村两种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这一区城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鉴于目前国内外对城乡融合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城乡融合区诸多问题如城乡融合区的概念、理论框架、结构功能、空间演进机理及城乡融合区空间结构调控手段等尚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城市地域系统演化发展的角度,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动态过程研究和静态比较研究相结合、计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和综合集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融合区发展理论和城乡融合区空间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城乡融合区的理论构架,城乡融合区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结构功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进行了过程耦合分析,探索了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的动力机制,提出了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空间结构优化调控目标以及调控重点。本文在研究中,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上,重点构建城乡融合区的理论构架。本文认为对于城乡融合区的研究,应该从其概念内涵入手,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地域类型。因此,本文首先提出城乡融合区是在城市化特定体制背景和内在机制作用下,与中心城区共同组成城市地域系统的特殊经济地域单元,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地域系统演化发展实体空间,其体制的形成及其变革是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时空的推进,并且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的要素递变、结构演替与功能转换的空间响应过程。它既不同于单纯的中心城区,又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区域,而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是城乡建设中复杂、最富变化的地区。其次,提出了城乡融合区的五大基本特征:一是在经济上,建立了比较现代的产业制度,产业划分不再带有人为的城市或乡村的地域特性。二是在城乡物质双向交流中,表现出更加广泛、深入的市场经济活动。三是城乡融合区带有强烈的人文反差性。四是在城乡融合区的社会就业机制中,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五是城乡融合区的空间位置不稳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再次,深入研究了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机理。一是城市化是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的主体过程。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的动力过程。三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作为科学技术演替过程的阶段性进程,在客观上构成城市地域系统演化发展的动力过程。由于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主体和过程的双重依托和约束性,工业化与信息化也构成了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的动力过程。 在实证研究上,重点研究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的范围界定、空间扩展形式、空间演进机理、空间结构优化和调控重点。首先,对长春市城乡融合区进行范围界定。其次,对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机理进行透析。再次,提出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空间扩展模式。最后,提出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空间结构优化调控的重点。
其他文献
泥石流发生可能性的评判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许多泥石流专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泥石流发生可能性评判的研究。有用泥石流因子来进行泥石流发生可能性评判的;有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都有了很
伴随我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扩展特别是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空间特征和社会经济机制,正成为城市地理、土地利用等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
全球离散格网是一种基于球面的,可以无限细分,但又不改变其形状的地球体拟合格网。用全球离散格网模型来表示球面地图,不仅可以克服地图投影和地图分幅的缺陷还可以满足海量空间
近年来,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与日俱增,对健康服务需求也在急剧增强,健康服务业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
本文主要是根据河道地形实测资料实现河床演变的数字化、时空定量化和可视化,管理河道地形时空相关资料,并且实现开发河床演变信息系统。本文以河床演变分析基本方法为基础,从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