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离开了水,人类将无法生活,社会经济也将不能维继。因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地大物博,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四,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突破16亿,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使得未来我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用水压力。此外,由于地形、气候特点多样,我国水资源储量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因此研究我国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本文从水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测算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平衡关系。以此为本文从供给、需求角度测算水资源承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后,从储水能力、用水负荷、固水潜力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中国区域储水、用水、固水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整体来看,中国区域储水、用水、固水现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局部来看,地理位置毗邻或接近的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
其次,将水资源账户分为生活用水账户、农业用水账户、工业用水账户、生态用水账户,并利用生态足迹法分别测算了各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从而得到中国区域水资源用水结构;然后从供水、用水角度测算了中国31省(港澳台除外)的水资源承载力和用水足迹,作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赤字(盈余)的判断,并得到结论:我国区域水资源可承载度大多呈现负载状态,且存在明显的南多北少分布状态,空间差异性明显;人均水资源可承载度随时间流逝,整体变动趋势不明显,历年均呈现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可承载度较大,北部地区可承载度较小的分布特征,但也有一些地区产生了或上升或下降的变动趋势。
鉴于中国区域各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因此通过构建短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生差异和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并得到结论:差异成因方面,经检验,生活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不具备显著的个体效应,确立混合回归模型,并得到主要影响因素是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占比;农业用水账户、工业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存在显著的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均确立LSDV模型,并得到工、农业用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工、农业总产值占比和单位工、农业增加值用水量;总人均用水账户也存在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故也建立LSDV模型,发现并非所有影响各用水账户的因素均对总人均用水产生影响,只有城镇化率、农业总产值占比和单位农业增加值影响显著。空间集聚方面,分别构建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集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其中,地理权重的空间相关性通过了莫兰检验,故基于地理权重引入空间因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并最终确立了空间误差模型,这说明中国区域人均用水的空间集聚效应来自于误差项的相互关联。
最后,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给出一定的建议:水资源丰富地区向水资源贫乏地区供水,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平衡,减轻区域水资源的负载程度;加快产业改革,建设耗水小的产业链,督促耗水大的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用水效率;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水价、惩罚措施等手段不断提高城镇居民节水意识。
首先,本文从水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测算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平衡关系。以此为本文从供给、需求角度测算水资源承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后,从储水能力、用水负荷、固水潜力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中国区域储水、用水、固水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整体来看,中国区域储水、用水、固水现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局部来看,地理位置毗邻或接近的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
其次,将水资源账户分为生活用水账户、农业用水账户、工业用水账户、生态用水账户,并利用生态足迹法分别测算了各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从而得到中国区域水资源用水结构;然后从供水、用水角度测算了中国31省(港澳台除外)的水资源承载力和用水足迹,作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赤字(盈余)的判断,并得到结论:我国区域水资源可承载度大多呈现负载状态,且存在明显的南多北少分布状态,空间差异性明显;人均水资源可承载度随时间流逝,整体变动趋势不明显,历年均呈现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可承载度较大,北部地区可承载度较小的分布特征,但也有一些地区产生了或上升或下降的变动趋势。
鉴于中国区域各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因此通过构建短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生差异和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并得到结论:差异成因方面,经检验,生活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不具备显著的个体效应,确立混合回归模型,并得到主要影响因素是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占比;农业用水账户、工业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存在显著的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均确立LSDV模型,并得到工、农业用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工、农业总产值占比和单位工、农业增加值用水量;总人均用水账户也存在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故也建立LSDV模型,发现并非所有影响各用水账户的因素均对总人均用水产生影响,只有城镇化率、农业总产值占比和单位农业增加值影响显著。空间集聚方面,分别构建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集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其中,地理权重的空间相关性通过了莫兰检验,故基于地理权重引入空间因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并最终确立了空间误差模型,这说明中国区域人均用水的空间集聚效应来自于误差项的相互关联。
最后,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给出一定的建议:水资源丰富地区向水资源贫乏地区供水,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平衡,减轻区域水资源的负载程度;加快产业改革,建设耗水小的产业链,督促耗水大的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用水效率;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水价、惩罚措施等手段不断提高城镇居民节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