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兰州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离开了水,人类将无法生活,社会经济也将不能维继。因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地大物博,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四,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突破16亿,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使得未来我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用水压力。此外,由于地形、气候特点多样,我国水资源储量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因此研究我国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本文从水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测算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平衡关系。以此为本文从供给、需求角度测算水资源承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后,从储水能力、用水负荷、固水潜力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中国区域储水、用水、固水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整体来看,中国区域储水、用水、固水现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局部来看,地理位置毗邻或接近的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
  其次,将水资源账户分为生活用水账户、农业用水账户、工业用水账户、生态用水账户,并利用生态足迹法分别测算了各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从而得到中国区域水资源用水结构;然后从供水、用水角度测算了中国31省(港澳台除外)的水资源承载力和用水足迹,作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赤字(盈余)的判断,并得到结论:我国区域水资源可承载度大多呈现负载状态,且存在明显的南多北少分布状态,空间差异性明显;人均水资源可承载度随时间流逝,整体变动趋势不明显,历年均呈现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可承载度较大,北部地区可承载度较小的分布特征,但也有一些地区产生了或上升或下降的变动趋势。
  鉴于中国区域各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因此通过构建短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生差异和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并得到结论:差异成因方面,经检验,生活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不具备显著的个体效应,确立混合回归模型,并得到主要影响因素是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占比;农业用水账户、工业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存在显著的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均确立LSDV模型,并得到工、农业用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工、农业总产值占比和单位工、农业增加值用水量;总人均用水账户也存在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故也建立LSDV模型,发现并非所有影响各用水账户的因素均对总人均用水产生影响,只有城镇化率、农业总产值占比和单位农业增加值影响显著。空间集聚方面,分别构建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集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其中,地理权重的空间相关性通过了莫兰检验,故基于地理权重引入空间因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并最终确立了空间误差模型,这说明中国区域人均用水的空间集聚效应来自于误差项的相互关联。
  最后,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给出一定的建议:水资源丰富地区向水资源贫乏地区供水,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平衡,减轻区域水资源的负载程度;加快产业改革,建设耗水小的产业链,督促耗水大的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用水效率;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水价、惩罚措施等手段不断提高城镇居民节水意识。
其他文献
胡宏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湖湘学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一生无意仕途,潜心于教育实践与学术研究,代表作《知言》。胡宏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著,独树一帜,把“性”作为宇宙的本源和万物存在的根据,建立了其独特的性本论。他致力于传道讲学,执教于碧泉书院、道山书院等处,被尊仰为一代师表,“卒开湖湘学统”。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之才,其学术思想及育人理念影响深远,对振兴理学起了重大作用,以其卓越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
学位
现代性是一个宏大的话语体系。从最初用它来指明一种时间上的区别到把它与启蒙运动相联系,用以标示理性、自由、进步的宏伟叙事以及与此同步进行的席卷西方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社会变革进而形成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合理化合法化的现代性意识形态。但是,现代性的建构并没有为人类社会带来最终的安宁。我们的生存危机与现实困境使批判现代性的后现代话语隆重出场,这同同样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主张从人的现实生存实践出发改造并
学位
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范畴,马克思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与利益相关。在整理马克思相关著作中,逐渐发现实践和利益两方面相互交织,不可分离。实践作为实现利益的手段,而利益本身却是实践的动力。在利益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诞生了人类的社会历史。对利益观的实践性把握,对我们重新理解合理的社会历史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打下了理论基础。人之为人的自然、社会规定性导致了人的自
学位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始,“虚拟实践”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对马克思的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新的实践形式进行哲学上的探究。文章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介绍“虚拟实践”的发生学前提和哲学依据。当代技术的进步及随后产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催生了虚拟技术,也催生了“虚拟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本身是发展的、多
学位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逐渐兴起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力推动,我国工业和制造业不断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研究和关注。其中并联工业机器人因其运行速度快、惯性低、动态性能良好等优点,能够应用于食品、能源、医药等行业的生产线上,解决人力分拣费时费力且成本高昂的问题。因此本课题分别在运动学分析,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视觉信息处理等方面开展对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设计三轴并联机器人分拣控
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制造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产业,在城市的兴起及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仍然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不仅对城市资源配置产生影响,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作用。制造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地缘现象,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级城市群之
学位
为了推动农业院校大学生社团工作,文章结合农业院校大学生社团发展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社团进社区活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农业院校大学生社团进社区开展活动的意义,在探讨农业院校学生社团与社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农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就农业院校学生社团进社区活动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对策。
学位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可以加强中俄之间的贸易合作,通过贸易合作也可以加深两国之间的友好程度。本文就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指出其与“一带一路”框架中中俄运输走廊发展前景的关系。研究中国和俄罗斯在“一带一路”政策下贸易发展格局的变化,对于促进中俄两国的经济繁荣与加强中俄贸易领域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两国之间的贸易畅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定量与定
近年来,甘肃省各地区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且获得了较高的增长率。但与此同时,个别城市经济呈现粗放式、不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得当将严重削弱甘肃省各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此,测算甘肃省各地区环境绩效并探寻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成为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本文借鉴众多环境绩效文献中常用的环境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甘肃省各地区效率与经济增长的核算过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