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根系葡萄糖分泌物添加对油松林土壤生物化学转化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dong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根际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壤学最活跃、最敏感的研究领域。根系分泌物作为根系-土壤-微生物界面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物质,如何驱动土壤中物质循环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选择了根系分泌物中含量最多的葡萄糖为实验材料,以黄土高原典型的油松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在PVC管内进行模拟添加实验,设置了4个水平葡萄糖浓度(CK、C1、C2、C3分别为0,0.05,0.5,2g G·kg-1干土),研究了不同浓度葡萄糖添加量对油松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土壤碳氮周转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葡萄糖添加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碳氮养分含量的影响。葡萄糖添加显著改变了土壤全磷(TP)、水溶性磷(WSOP)、pH、水溶性氮(WSON)、铵态氮(NH4+-N)、土壤有机碳(SOC)、硝态氮(NO3--N)、C/P、N/P不同碳氮组分含量,但对土壤全氮(TN)、水溶性碳(WSOC)、速效磷(SAP)、C/N等无显著影响。具体地讲,随葡萄糖添加量增加,TP、WSOP和pH分别在0.42~0.5g·kg-1、143.48~189.82 g·kg-1、8.18~8.57 g·kg-1范围内一直增加,在C3处理下达到最高;WSON和NH4+-N分别在4.46~11.7mg·kg-1、11.65~40.74 mg·kg-1范围内一直减小;SOC、NO3--N、C/P、N/P分别在6.53~7.36 g kg-1范围内,先增加后减小分别在C1或C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对TN、WSOC、SAP、C/N的影响不显著。(2)葡萄糖添加对土壤C、N转化的影响葡萄糖添加显著提高了CO2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21天培养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葡萄糖添加量对CO2释放速率并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的;CO2平均释放速率随葡萄糖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三个添加水平分别增加了7.8%,22.8%,114.3%;葡萄糖添加对土壤净氮转化和N2O的释放速率的影响具有阈值效应,随葡萄糖添加量增加,四个处理下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分别为0.11、0.32、0.40和0.07(mg C kg-1 soil d-1),净氨化速率分别为-0.29、-0.38、-0.24和-0.04(mg C kg-1 soil d-1)净氨化速率分别为0.32、0.70、0.53和0.04(mg C kg-1 soil d-1)。可见,在前3个葡萄糖处理表现对上述3个指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高葡萄糖处理下表现为抑制作用,净氮转化由升高变为降低,N2O释放速率也会下降。(3)葡萄糖添加对土壤酶及化学计量的影响葡萄糖添加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量。随葡萄糖添加量增加,微生物量碳(MBC)、MBC/MBN、MBC/MBP分别在196.37~334.54,22.42~38.18,4.41~8.81(mg·kg-1)范围内一直增加,微生物量氮(MBN)在8.88~11.47mg·kg-1范围内先增加后减小,微生物量磷(MBP)、MBN/MBP在39.15~45.78mg·kg-1,0.21~0.26范围内为波动趋势;葡萄糖添加显著影响了土壤酶活性,随葡萄糖添加量增加β-1,4-葡萄糖苷酶(BG)、N-乙酰-葡萄糖胺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P)分别在27.84~58.34,4.42~7.44,71.12~106.82,152.59~392.64(nmol·g-1·h-1)范围内先增加后减小,低浓度碳添加促进了酶活性,高浓度添加下反而抑制酶活性。通过微生物养分利用效率和元素比率阈值分析可知碳添加对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受到N限制,并且碳添加加剧了土壤P限制。此外,碳添加升高了土壤pH值,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计量。(4)葡萄糖添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随葡萄糖浓度增加,土壤细菌群落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在3019~5163和8.64~10.94范围内先增加后减小,对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影响,通过PCoA分析和物种堆叠图可知,细菌纲相对丰度较高的为:α-变形纲和拟杆菌纲,真菌纲相对丰度较高的是:粪壳菌纲和座囊菌纲。Lefts分析表明细菌群落对葡萄糖添加比真菌群落更加敏感。土壤养分和生物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解释率分别为30.69%和27.18%;对真菌群落的影响解释率分别为30.06%和26.01%。葡萄糖浓度添加后对R-策略微生物的细菌属产生显著影响,对K-策略微生物的真菌属影响不明显,表明葡萄糖添加对真菌群落整体物种组成扰动较小,对细菌群落整体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总之,本研究表明,油松通过调整根系分泌物中葡萄糖的分泌,不仅能够重塑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而且能够影响土壤中养分转化、碳氮转化和酶活性及化学计量变化等过程。
其他文献
在线语音识别是语音处理与应用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网络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于在线领域,语音识别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机交互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主流语言如英语、汉语、日语等语言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很成熟,也有容易获取的大数据量语料库。但是藏语识别方向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藏语作为一种低资源语言,语料库的录制也存在一些困难。基于藏语识别方向研究人数较少,研究基础较为薄弱,
基于无线能量采集(Wireless Energy Harvesting,WEH)技术的无线通信网络是具有应用前景的热点研究方向。通过无线能量采集和无线信息传输的结合,可以有效的解决无线通信网络中能量受限节点的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无线信道衰落特性会造成信号功率衰减,从而影响传输距离。所以,如何解决终端设备的供电问题以及无线信息的有效传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在传统的通信网络中,通过对某些网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早期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探索植物多样性与单一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而忽视了生态系统能够同时提供多种功能和服务,即具有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且同时受到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调控。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柠条人工林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其种植与生长被证实对
黄土高原人工林植被普遍出现土壤干层,造成生态水文环境恶化。干旱地区林木深层根系是其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通道,维持植被的蒸腾蒸发及生长。特别是细根负责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和水以支持植物生长并确保生存,明确其分布规律对研究黄土高原人工林植被林地的深层土壤水利用特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由于深层土壤取样难度大,导致黄土高原人工林深层细根分布特征不甚清晰,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典型气候研究区和典型植被,从南到北依次选
随着手机、电脑等便携设备性能的提升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如今的语音信息呈指数式增加,且语音格式的种类繁多。这一变化使得人们如何快速的实现多格式下的语音认证、提高语音的检索效率与精度及其保证云端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论文分别以多格式语音认证、密文语音检索为研究背景,对数字信号处理、生物特征模板的构建、语音加密和哈希索引构建算法等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1、针对现存语音内容认
藏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较广,人口众多。藏族人说普通话受其本民族语言发音习惯的影响,常常会带有一些固定类型的发音错误。随着语音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Computer Aided Language Learning,CALL)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教育方式将会是一个新的趋势。本文以甘肃地区藏族人学习普通话发音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藏语和标准普
土壤矿质氮有效性是影响脆弱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群落和地下根系功能稳定的关键因子,而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直接影响土壤矿质氮的蓄持与流失。为此,本论文从黄土丘陵区广泛分布的刺槐林植被的生态功能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刺槐林不同恢复年限的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野外土壤样品,综合运用乙炔抑制法、15N同位素示踪法、Illumina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量化了退耕地土壤异化硝酸盐还
“一带一路”的发展,扩大了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总是受其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从汉语文本中预测出韵律结构可以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使留学生抑扬顿挫地说普通话。本文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语文本的句法结构与韵律结构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了韵律词和韵律短语的预测,在此基础上评测了留学生汉语朗读的流利度分数。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揭示文本与语音之间的关系、
秦岭森林水资源丰富,是汉江、丹江等河流的发源地,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区,其森林水质状况对饮水、用水及调水水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林冠层影响大气降雨水质,在净化水质方面起关键作用,但其影响过程尚不清楚,因此在秦岭林区开展林冠层对大气降雨水质影响过程方面研究很有必要,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气降雨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后水质发生变化的机理,这对正确理解森林对水质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秦岭林区典型林
太赫兹波(Terahertz,THz)频率(0.1THz-10THz)介于远红外和微波之间是电磁波谱中亟待研究的新频段,在无损检测、国防安全、雷达成像、生命科学、传感、电子信息等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太赫兹光电功能器件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太赫兹技术的实用化进程。超表面是一种厚度小于波长的人工二维周期结构,可以通过亚波长的微结构来调控电磁波的相位、振幅、偏振、频率等特性,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