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排水稻田氮素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河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田非点源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控制排水因其良好的节水减排效益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控制排水条件下稻田氮素变化规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杂交水稻K优818为供试作物,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节水园区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控制排水条件下稻田氮素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控制排水具有节水功效。控制排水稻田灌溉用水量、排水量少于淹灌稻田。与淹灌相比,控制排水稻田灌水量减少176.1~306.4mm,约占21.32%~37.1%;灌水次数减少2~5次。排水定额减少107.4~229.6mm,约占25.3%-54.1%;排水次数减少2~3次;降雨利用率提高11.79%-5.21%。 2.控制排水减少氮素径流流失量,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与淹灌相比,控制排水减少环境总氮负荷8.88~16.55 kg/hm<2>,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3.控制排水减少稻田颗粒氮损失。控制排水延长滞蓄时间有利于泥沙细颗粒的沉降;控制排水增加滞蓄水深可减弱降雨击溅侵蚀强度,降低颗粒氮浓度;控制排水减少排水量,减少排水径流中颗粒氮损失。 4.控制排水有利于全氮、速效氮在土壤中的富集,保持土壤肥力。 5.控制排水不显著减产,甚至略有增产。与淹灌相比,控制排水高蓄水减产约2.3%,低蓄水增产约16.1%。 综上所述,控制排水具有节约雨水资源,减少氮素流失等功效,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期刊
通过对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探索性地提出其主要技术模式和配套机械方案等.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为杂交稻,超级杂交稻是杂交稻的一种,其分蘖能力较一般杂交稻更强,每穴播1~3粒
土壤热参数是分析研究土壤热传递的基本参数,寻求确定热参数简单方法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土壤热传递基本理论和热传递参数确定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