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激酶叶酸靶向微胶囊制备及细胞吸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是一种具有很强纤溶活性的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具有很好的预防血栓形成及溶解血栓的作用。纳豆激酶分子量27.2kDa,经口服易被人体蛋白酶水解且不易被吸收,从而导致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检测困难,体内吸收及溶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提高口服纳豆激酶的生物利用度对该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都非常重要。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采用天然壁材制成肠溶微胶囊,防止纳豆激酶在体内被消化,关于细胞吸收的研究较少,吸收路径不明。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从纳豆激酶体外模拟消化前后对体内溶血靶点凝血酶及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活性抑制效果、纳豆激酶叶酸靶向微胶囊的制备及微胶囊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胰凝乳蛋白酶体外模拟消化纳豆激酶,发现完整的纳豆激酶对凝血酶和PAI-1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纳豆激酶水解液不具有抑制作用,说明完整的纳豆激酶才能抑制凝血酶、PAI-1的活性进而发挥抗栓溶栓作用。(2)以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壁材,采用双重乳液蒸发法制备纳豆激酶微胶囊,经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得最佳工艺参数为:壁材浓度5 mg/mL、聚乙烯醇(PVA)浓度1.0%、均质时间7.5 min、均质转速17500 r/min;在此条件下,分别以PEG-PLGA和叶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FA-PEG-PLGA)为壁材制备PEG-PLGA和FA-PEG-PLGA两种纳豆激酶微胶囊,平均粒径分别为271.3±7.1 nm和255.8±3.3 nm;多分散系数(PDI)分别为0.263±0.023和0.231±0.014;ζ电位分别为-20.17±1.42 mV和-24.73±2.36 mV;包封率分别为61.5±2.4%和58.8±2.5%;体外模拟缓释结果表明,在胃环境中2 h内,两种微胶囊中超60%纳豆激酶被保留,在小肠环境中均有较好的缓释作用。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制备的两种纳豆激酶微胶囊为纳米级、粒径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缓释效果明显;同时,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制备得到表征特性良好的示踪微胶囊。(3)通过建立Caco-2单层细胞模型,对两种微胶囊的细胞毒性进行检测,通过表观渗透系数测定及激光共聚焦观察两种方式对两种纳豆激酶微胶囊在细胞中的吸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纳豆激酶微胶囊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在Caco-2细胞中均吸收良好,其中叶酸靶向FA-PEG-PLGA纳豆激酶微胶囊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
其他文献
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广西宾阳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1)迄今已知宾阳县有野生种子植物1081种,隶属于162科607属,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6种,被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口服真武汤治疗原发性慢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原发性慢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营养及对症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
多元反馈教学法是以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多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注入式教学,突出教与学以及学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的及时反馈,使课堂的信息由“单向传递”变为“多向传递”,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讨论分析,真正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多元反馈。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强化管理(MUST模式)与常规管理的比较研究。方法:建立高血压患者MUST管理模式,并与传统的常规管理模式比较,分析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血压监测、防治知
当前在信息化、知识经济的冲击下,工程造价行业跨学科跨专业、全面综合性的特点愈加显著。而业内从业人员知识背景单一,面对众多知识又不知从何入手,不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