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的不同类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于2017年9月-2018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7d)。全部患者均在发病后于我院行磁共振检查,对脑小血管病的类型和影像学特点进行诊断和评估。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入院后2周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加重,NIHSS评分增加至少2分或意识水平单项评分或肌力单项评分增加至少1分,或出现新的神经损伤表现。若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且在DWI序列上未发现新发缺血灶则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时收集可能相关的临床、实验室资料以及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血管周围间隙、腔隙等影像学资料,比较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与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的差异。首先使用单因素分析筛选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的危险因素,再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确定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91例发生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占22.0%。2.与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相比,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NIHSS评分、卒中史、吸烟、饮酒、病灶部位、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Basal Ganglia,BG)、脑白质疏松、大血管狭窄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空腹血糖、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冠心病、血脂异常、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溶栓、半卵圆中心区血管周围间隙(Centrum Semiovale,CS)、腔隙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BG-PVs等级的增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升高(?~2=9.976,P=0.002<0.05),随着脑白质疏松由无变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升高(?~2=13.276,P<0.001)。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卒中史、BG-PVs、脑白质疏松、大动脉狭窄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5.在不同CISS分型情况下,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研究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恶化的关系,发现在大动脉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和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间的脑白质疏松程度有显著差异(?~2=16.795,P<0.001)。对于其余分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和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间的脑白质疏松程度差异不显著。结论:1.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白质疏松、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大动脉狭窄、卒中史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腔隙与之不相关。2.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随着脑白质疏松程度逐渐加重,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升高。随着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程度的加重,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升高。3.在不同CISS分型中,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在其它分型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