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时英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摩登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为我们留下了《南北极》《公墓》《圣处女的感情》《白金女体的塑像》四部小说集和其他作品,因其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而同时被誉为“普罗文学之白眉”和“新感觉圣手”。虽然有不少穆时英的研究提到他作品中的孤寂,但一直没有对孤寂进行较完整地分析。本文旨在挖掘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主要研究他作品孤寂的呈现、孤寂的来源和孤寂对现代文学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阐述笔者研究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感缘由,并且对已有穆时英的研究做了总结。自三十年代起,穆时英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新感觉派特色的写作技巧,引起不少文学家和批评家的评论。到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坛对穆时英的研究又焕发活力,大部分对穆时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作品的新感觉派写作特点,都市文化和精神分析三方面。第二章分析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用三种方式呈现——无家的漂泊、情感的空虚和精神的隔膜。将穆时英三种孤寂的类别与刘呐鸥、施蛰存作品中的孤寂进行比较,发现穆时英在展现都市文化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深度。第三章着重分析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形成的原因。一是他自己年少时家道中落和成年后漂泊孤独的个人体验;二是他生活在天堂与地狱的两极发展上海都市社会,社会转型期带给现代人孤寂苦闷的都市生活体验。而且穆时英本人具有灵敏的触觉和较强的模仿能力,使得他在普罗小说和新感觉的作品中,能准确把握时代的灵魂,突出社会“南”“北”两极的矛盾,在作品中将整个时代和现代人的孤寂呈现到位。第四章论述穆时英的孤寂所带来的意义。结合刘再复的“文学四维度”理论,在四个维度上探讨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意义。尤其在“国家·社会·历史”和“存在自身”的两个维度上,穆时英作品的孤寂感呈现的意义尤为突出。但我们同时也发现穆时英作品仍有不足之处,他在宗教维度上显得相对薄弱,这也和他有限的个人的生存体验有关。在“存在自身”——叩问人类存在意义的本体维度上,穆时英感受到了现代人的孤寂迷惘,并了解现代人对自我存在的迷失困境,试图以他的方式重新追寻自我存在,但最终他的追寻并没有真正解决自我存在迷失的困境,不免是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