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时英小说中的孤寂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NiM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时英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摩登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为我们留下了《南北极》《公墓》《圣处女的感情》《白金女体的塑像》四部小说集和其他作品,因其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而同时被誉为“普罗文学之白眉”和“新感觉圣手”。虽然有不少穆时英的研究提到他作品中的孤寂,但一直没有对孤寂进行较完整地分析。本文旨在挖掘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主要研究他作品孤寂的呈现、孤寂的来源和孤寂对现代文学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阐述笔者研究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感缘由,并且对已有穆时英的研究做了总结。自三十年代起,穆时英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新感觉派特色的写作技巧,引起不少文学家和批评家的评论。到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坛对穆时英的研究又焕发活力,大部分对穆时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作品的新感觉派写作特点,都市文化和精神分析三方面。第二章分析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用三种方式呈现——无家的漂泊、情感的空虚和精神的隔膜。将穆时英三种孤寂的类别与刘呐鸥、施蛰存作品中的孤寂进行比较,发现穆时英在展现都市文化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深度。第三章着重分析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形成的原因。一是他自己年少时家道中落和成年后漂泊孤独的个人体验;二是他生活在天堂与地狱的两极发展上海都市社会,社会转型期带给现代人孤寂苦闷的都市生活体验。而且穆时英本人具有灵敏的触觉和较强的模仿能力,使得他在普罗小说和新感觉的作品中,能准确把握时代的灵魂,突出社会“南”“北”两极的矛盾,在作品中将整个时代和现代人的孤寂呈现到位。第四章论述穆时英的孤寂所带来的意义。结合刘再复的“文学四维度”理论,在四个维度上探讨穆时英作品中的孤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意义。尤其在“国家·社会·历史”和“存在自身”的两个维度上,穆时英作品的孤寂感呈现的意义尤为突出。但我们同时也发现穆时英作品仍有不足之处,他在宗教维度上显得相对薄弱,这也和他有限的个人的生存体验有关。在“存在自身”——叩问人类存在意义的本体维度上,穆时英感受到了现代人的孤寂迷惘,并了解现代人对自我存在的迷失困境,试图以他的方式重新追寻自我存在,但最终他的追寻并没有真正解决自我存在迷失的困境,不免是个遗憾。
其他文献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已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指导本国能源战略调整
<正> 瑟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如:“琴瑟友之”、“琴瑟击鼓”等。《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可见,当时瑟已在民间盛行。自1935年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运输市场不断壮大,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
以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为背景,采用2000—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的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和债
<正>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各种情感的培养。课外探究活动对进一步提升学生
陕南作为秦岭以南的地区,具有典型且鲜明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家族和宗教观念、儒家礼制和风水文化等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沟壑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蕴含着多
国有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
女企业家高管在职场上的比例越来越高,在世界上所有组织的CEO中占到28.3%(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06),但是在福布斯500强的顶尖领袖级人物里,位居高位女企业家仅有6.7%,其中
<正> 我国五百余种少数民族乐器,有上千个名称。一器多名、异器同名的现象十分普遍,名称近似而实为二器的例子俯拾即是。人们时常碰到“芦笙”、“葫芦笙”、“葫芦丝”等名
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形势相当严峻,总体特点是大总量、高比例、低能效、重污染。住宅能耗太高已成为能源的重负。近几年的大量建筑开发以及能源紧缺将如何实行建筑节能摆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