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受到较大变化的影响:对于外部环境而言,由于受到外部竞争对手的冲击以及行业环境的波动,企业战略选择也成为中国企业是否能够立足于世界市场的重要一环。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环境以及产业环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战略选择不仅仅需要考虑中国国内的小气候,更要受制于国际经济变化的四季交替,并结合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为企业选择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根据最近数十年的实务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被更广泛地运用,企业通过放松信用销售策略、全线运作生产线以分摊单位固定成本或减少某项费用支出来实现对日常主营业务以及相关研发活动的限制或鼓励,以达到影响会计利润的目的,从而实现盈余控制,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较于传统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更难觉察。信息不对称使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冲突,而即使企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该信息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所有者由于自身认知程度的不足,可能对企业的业务以及战略产生生疏,该信息并无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同时由于确认、核算和披露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延迟性,信息的传导即使是在依法合规披露的前提下也往往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信息不对称无法消除而客观存在,而此时公司管理层可能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本文选择沪深交易所2012-2017年于沪深两市上市的2217家上市公司,共计9712个样本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并通过变量替换的方式进行稳定性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企业战略差异越大,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小;而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企业战略差异越大,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结合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中国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行为之间选取可能体现为互补性盈余管理手段,而战略激进程度更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实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非应计项目盈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