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东北位于川陕楚三省交界的南巴老林南麓,其地路径丛杂,山高林密,绵亘千余里;川东北自古交通不便,属“三不管、三难管”地区,封建王朝时有鞭长莫及、巡历难周之虞。区域内土地贫瘠,经济发展落后,封建正统意识传播不及。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每逢天灾与战乱基本成为各省流民的重要集聚地,严重威胁到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清中期以后尤为突出。清初治理川东北以安民为主,经过康雍乾三朝的休养生息,川东北辖区内的经济得到了较好恢复。然自乾隆中期以后,清王朝各种衰败迹象逐步显现,社会矛盾激化,川东北老林尤著;封建土地制度与租佃关系已完全成为区域发展的桎梏。嘉庆以前失当的移民政策,致使清中期数百万流民集聚川东北,严重威胁到区域内的治安管理,统治阶级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而川东北地区自古就有民间秘密宗教煽惑良民、对抗政府的传统,在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基础上,白莲教徒利用清廷管控职能缺失之际,组织流民起事,由此引发清中期横跨五省的白莲教大暴动,从而将清王朝推向迅速衰亡的道路。川省白莲教起事之初,因川东北地区驻军严重不足,加上八旗、绿营等官军的迅速腐化,清廷在战前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至嘉庆皇帝亲政,其在吏治、政区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清廷遂扭转被动之局面,最终赢得官教二军间战争的胜利。由此,清王朝亦付出惨痛代价,其中衰之势实以此役为转移。川东北地区作为清中期白莲教暴动的策源地与主战场之一,具备着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点。白莲教起事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官教二军之间多年争战对区域内各方面造成巨大破坏。因川东北地处偏远,清廷管控不力,嘉庆皇帝战时与战后于该区域实施了一系列善后事宜。可以说这些举措是清中期中央加强对地方管控的一个缩影,以川东北为个案,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嘉庆皇帝治国方略的理解,还能为维护国家及区域的长治久安有所裨益,进而弥补前人研究的一段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