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饥饿对脂代谢稳态的调控及机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e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原因。现有研究表明,急性饥饿容易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而间歇性饥饿可以减轻体重,延长寿命。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间歇性饥饿是否可以改善急性饥饿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  方法: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小鼠进行一段时间的间歇性饥饿训练,然后进行急性饥饿处理,最后分离肝脏组织进行生物化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探索间歇性饥饿对脂肪代谢的调控和相关机制。  结果:⑴小鼠在间歇性饥饿处理期间,其累积进食量与自由进食对照组基本一致。间歇性饥饿训练17个循环后,相对于自由进食对照组,间歇性饥饿小鼠体重显著下降(P<0.05)。两组小鼠的肝指数未见显著差异,且肝脏切片染色也未见明显空泡。急性饥饿24小时后,两组小鼠肝指数均下降,而自由进食饥饿24小时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上升。肝脏切片染色观察发现自由进食饥饿24小时组中存在许多小泡状脂滴,而间歇性饥饿训练后的小鼠肝脏中未见明显空泡。⑵分离各组间小鼠肝脏组织进行生化和基因分析,间歇性饥饿组小鼠胰岛素水平显著上升,随之小鼠肝脏内糖原含量也明显提高,而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则显著降低。进一步测定小鼠肝脏中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发现,间歇性饥饿组小鼠Pparα和Glut4表达显著下调。急性饥饿24小时后,间歇性饥饿训练后的小鼠肝脏中与脂代谢相关基因Ppara、Fgf21、Cpt1a和Hmgcs2的表达都显著下调,而与糖代谢相关基因Glut4、Pgc1a和Pygl的表达则显著上调。⑶检测各组间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反应程度,间歇性饥饿组小鼠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而总巯基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力均未见明显差异。急性饥饿24小时后,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且自由进食饥饿24小时组小鼠显著高于间歇性饥饿训练小鼠。而抗氧化物酶活力显著下降,且自由进食饥饿24小时组下降更为显著。  结论:①相比于自由进食对照组小鼠,间歇性饥饿训练可以减缓小鼠体重上升,上调胰岛素水平,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并减少脂肪动员。②间歇性饥饿训练后的小鼠能够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提高抗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肝细胞中氧化应激水平,减少肝损伤。③因此,间歇性饥饿训练可能通过促进糖代谢,抑制脂代谢,改善氧化应激,减少肝损伤,从而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其他文献
土壤盐渍化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非生物逆境之一。近年来,盐碱地和次生盐渍化土壤的面积逐年增加,严重制约我国农作物的生产。小麦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提高小麦等农作物对盐渍化的抵御能力,对于改善盐分胁迫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培育耐盐品种是经济有效利用盐渍地资源、提高小麦等农作物在盐渍地下产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研究不同小麦品种耐盐能力的
先心病是人类死亡率最高的出生缺陷之一,除8-10%为家族遗传性的先心病外,其余为散发先心病。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是导致先心病重要原因,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药物、环境污染、
本研究在LAS-聚醚L61复配乳液体系中制备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当苯乙烯单体含量达到36.3%时,制备了小粒径在69.0nm,分散度为0.1的聚苯乙烯纳米微球;同时考察了体系组分浓度、时间
学位
自吸式离心浮选机突破了传统机械搅拌浮选的设计,该机充分发挥了湍流射流,综合了离心力、重力场等多力场作用,在入料形式、矿浆内充气形式、气泡的矿化方式以及浮选机内流体
本文以钛酸丁酯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纳米粉体,并以自制的TiO2纳米粉体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米管催化剂。此外还分别通过溶胶-凝胶法和沉淀浸渍法掺钨,对制备的TiO2纳米管进行了进一步修饰。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测试仪(BE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和红外光谱仪(FTIR)对催化剂的晶型、比表面积、管形结构、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