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及向西宣传中国传统国学的中国第一人,辜鸿铭的成就离不开其复杂的文化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东学西渐”的杰出代表之一,辜鸿铭大部分文章著作都用英文撰写,游学归国后又精研国学,其中英文造诣颇高。为向西方宣扬儒家道德思想,辜鸿铭翻译了《大学》、《论语》等典籍。辜氏译作一经发表,便在西方引起学者广泛讨论,并受到极大推崇。辜鸿铭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西传做出巨大贡献,但人们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内译界对辜鸿铭翻译的研究主要从文化翻译视角出发,或忽略了辜鸿铭处于交互文化之中的个体特殊性,或对辜鸿铭翻译目的、动机及策略的理论研究不够充分全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本文从共有系统理论出发,力图系统探究辜鸿铭的《论语》译本中体现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作为一位精通西学又倾心于儒家文化的翻译家,辜鸿铭处于中西文化的共有系统之中。本文运用共有系统理论分析了辜鸿铭对翻译文本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及辜氏《论语》译本的接受性。笔者认为辜鸿铭的中国古籍翻译是从促进中西文化合作的原则出发,其译者身份并不单忠实于中方或西方文化,而是在翻译过程中起调节双方文化合作与交流的作用。通过采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中西文化发展的翻译策略,辜鸿铭以其译作努力消除西方对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歧视和误解,进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地位,并旨在以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哲学思想来治愈西方文明内部暗藏的道德危机。处于中西文化共有系统下的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以当时中西文化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在其译文中促成二者的妥协与合作。尽管研究者对辜氏翻译策略褒贬不一,但辜氏《论语》对西方文学界产生的巨大影响证明了其在当时文化共有系统下采取翻译策略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