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易感性(emotional susceptibility)指个体在情绪感染中,情绪对认知活动所产生的自动化、无意识地影响,表现为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时期的特殊群体,以往对留守经历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来看,其情绪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群体。情绪易感性问题对成长过程中处于不利生活条件的留守经历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国内有关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的研究尚待补充。本研究采用正、后向情绪启动范式以及调查研究来探究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的特征。实验研究共选取160名被试,留守经历大学生83人,非留守经历大学生77人。调查研究共选取386人,留守经历大学生188名,非留守经历大学生198名。本研究共包括三个实验研究和一个调查研究。实验一采用正向情绪启动范式考察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特征及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的差异。实验二采用后向情绪启动考察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的连续性、无意识性以及自动化加工的特征。实验三采用正向情绪启动范式和人际交往倾向判断任务来考察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趋、避反应及情绪易感性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人际交往倾向判断。调查研究主要探究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特点及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主观社会地位对情绪易感性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通过三个实验及调查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实验一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相较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其对中性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断容易受到外界情绪信息的影响。(2)实验二结果表明在后向情绪启动范式中,留守经历大学生对中性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断上出现了敏化效应。(3)实验三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接受了不同情绪启动之后更易出现趋避反应,且这种趋避反应的强度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4)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通过心理弹性的完全中介作用,对情绪易感性起间接作用。(5)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情绪易感性水平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6)正、后向情绪启动范式均能够成功启动被试的情绪,并且不同的情绪会激活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7)本研究验证了个体情绪易感性的无意识加工特征,即当我们执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仍然监视着个体周围的环境,多种刺激能够被平行、无意识地、无目的地进行有效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