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民族地区由被动扶贫转向主动扶贫提供了契机。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产业结构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为我国民族地区减贫提供了新视角。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经济转型的大形势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民族地区减贫效果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日益严峻的贫困问题,大多研究都是基于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两个角度,并且都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实证研究缺乏。本文从影响民族地区减贫效果的因素出发,利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建模,验证民族地区减贫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 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关于贫困及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对贫困和产业结构的研究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论述了贫困测度的主要方法及衡量指标,为贫困的评测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客观、详细的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及致贫原因,通过对民族地区扶贫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现状的研究,总结出目前已经取得的减贫成果,特别是由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减贫成果,最终得到产业结构在减贫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三,构建了影响民族地区减贫效果的指标体系,然后依据各项指标建立主成份分析模型,提取出对民族地区的减贫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确立了产业结构的发展在减贫过程中的地位。并且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相比较,分析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及不足。 最后,根据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以及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加强减贫力度的有效产业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