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南八仙—马海地区油气成因及成藏模式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ong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引入油气分段捕获理论,采用油气藏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马海地区侏罗系-第三系的油气的来源、成藏模式及其勘探前景进行了综合研究。 通过对烃源岩的评价、天然气组成分析、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研究,对柴北缘油气的成因类型、运移、聚集成藏进行了探讨,提供了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马海地区存在三大成藏期:①其中E32沉积期(早期)为赛什滕凹陷J2湖相油大规模运聚期,储层古地温35—55℃,它几乎遍布南八仙-马海地区,但保存和封盖条件不利,不同构造区残留和破坏程度不同,局部甚至存在生物降解,而马海气田因不具古圈闭,仅滞留该期油的痕迹。②第二期成藏储层古地温65—85℃,该期南八仙主要为E-N1沉积期伊北凹陷J1煤成油的注入,并与早期来源湖相油局部发生混合;马海气田依然因无有效圈闭而未能捕获该期油气。③第三期成藏古地温南八仙稍高于马海气田,平均古地温100℃左右,南八仙主要为N22沉积以后伊北凹陷J1高演化煤成气的注入;该期是马海气田高演化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气源为伊北凹陷J1煤系烃源岩。 最后指出南八仙-马海地区及其周缘存在二大油气有利勘探区,其中南八仙-马海构造带以北是赛什腾凹陷湖相油的供烃区,该区是突破南八仙-马海地区油气勘探的关键;而伊北凹陷-南八仙-马海构造带是扩大伊北凹陷煤成油气勘探成果的现实有利区。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针对传统的机器人柔性坐标测量方法中,机器人模型不完善及机器人固定参数不断变化导致测量精度难以提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目视觉原理的全局实时校准方法,组建由两台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