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42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种植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为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因牙周炎缺失牙需行种植修复的重度牙周炎患者42例,行牙周系统检查、诊断和治疗,并积极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拟行种植的拔牙位点行位点保存术。所有患者牙周治疗后菌斑指数<20%、余留牙探诊深度PD≥5mm位点不超过总位点数的5%、探诊出血阳性位点BOP(+)百分比<25%后进入种植治疗阶段;术前采用CBCT评估拟种植区的骨组织状况,术中针对骨量和骨密度不足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术、引导性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骨挤压术等措施。42例患者一共植入80颗种植体,根据不同患者的术中情况于种植后3~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观察患者修复后义齿使用情况,并记录修复后即刻、1个月和3个月种植体周围组织状况: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 SBI)和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 PLI)。结果:42例患者共植入80颗种植体,所有种植体均被动就位,初期稳定性良好。其中6个位点行拔牙窝位点保存术,12个位点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31个位点种植术联合GBR术。观察期内所有种植体均留存、无松动、无叩诊不适,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无异常;义齿行使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周围软组织健康,无明显炎症。修复后1个月和3个月的种植体PD、m SBI和m PLI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严格的感染控制和规范的手术方案制定,重度牙周炎患者行种植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完善的牙周系统治疗和对骨量不足的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