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地段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进程的承载要素,集物质性、精神性于一体,具有历史连续性和艺术文化氛围,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它进行保护开发不仅是对其自身的逐步完善,更是实现其所在城市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政策的完善,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势新政策,对历史地段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历史地段因其自身存在的基本问题,如建筑老化、基础设施缺乏、道路交通不完善等等,以及在保护开发进程中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等等,均造成了历史地段保护与开发的失利。甚至进一步导致了城市的历史出现断层,城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基于此,本论文以国家新近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切入点,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框架,以期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开发规划进行新一轮的探索。提出问题部分,基于大的研究背景运用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概念深入剖析历史地段自身问题及保护开发中的社会问题;分析问题部分,包括理论分析——回顾总结国内外历史地段保护的理论进程与宝贵经验,以及实践分析——对巴黎玛海区、日本川越一番街及上海新天地这三个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解决问题部分,在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城市规划中的和谐性这三者层层递进的基础上,将和谐社会的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特别是历史地段保护开发规划方面,提出人文关怀、公平正义、多元和合及公众参与,并进一步总结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谐拆迁与安置等方法措施,指出历史地段保护开发的和谐是地段本身与地段内居民的最佳融合以及居民需求与政府政策完美结合这两大方面的高度统一。最后运用到江苏宿迁项王故里历史地段保护开发规划中,进一步深化对和谐社会理念下历史地段保护与开发的认识。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富增长迅速,社会对于个人财富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2007年《物权法》出台后,社会对于私人财产的关注度达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一直以来都满足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保护着人类免受风吹雨打。但是,建筑活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基本行为,又制造出很大的环境污染物,同时也消耗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承受着保护与更新的双重压力,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历史文化资源被破坏、城市文脉被切断等问题,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城
空间与政治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违法建设现象正好为考察这种内在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同时,对城中村违法建设问题的研究对于统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土地资源越发紧张。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交通需求量日益加剧,但我国的实际状况是特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的交通堵塞严重。我国由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同时遵循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导致大多传统工业产业转型或倒闭,因此在改革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遗留的工业建筑
祭祀活动起源于上古时代却流传至今,寺庙作为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亦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直至新中国成立再到当今,寺庙数量骤减,这不仅跟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私有化使用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论文对现有公共空间私有化使用行为的观察、分析和分类总结从观察上海市区各类公共空间使用情况入手,对公共空间私有化使用
一直以来气候和技术是影响建筑形态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素。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面积快速增加,与此同时建筑能耗与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创造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