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蜱是一种专门吸血的节肢动物,蜱能够将最广泛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线虫和病毒)传播给人类,是我国第二大传播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是国家重点防疫传染病之一。我国地理环境复杂,随着当代城市化,气候变化以及人,动物及其各自栖息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迅速变化,导致蜱寄生的宿主在自然界种类较多。蜱叮咬宿主后将口器中携带病原的唾液通过吸血的方式,使病原进入宿主体内。此外,蜱的传播感染是全畜牧业巨大经济负担的根源之一,人类的健康也深受蜱传病原体的影响。我国蜱传病主要有森林脑炎、巴贝斯虫病、莱姆病、Q热、斑点热和无形体病等。据大数据统计,蜱传播疾病(TBDs)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逐日剧增。因此,迫切需要获悉蜱生物学,媒介-病原体相互作用以及蜱传播疾病,为疾病传播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无形体是一种寄生在宿主粒细胞、血小板的胞内寄生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病。无形体可以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体内,是由蜱为传播媒介、人类和动物为宿主的蜱传人兽共患病。无形体可导致宿主发热、消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功能脏器衰竭。临床表现类似流感疾病症状,对无形体病的临床诊断不够准确,因此实验室检测成为重要的诊断方法。目前,在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形态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以酶链式聚合反应(PCR)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可以替代血清学和形态学,特异性强、效率高且成本低。因此,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蜱、家畜牛、布氏田鼠和蜱叮咬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以PCR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了解无形体在不同宿主的感染情况,为蜱传无形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年5月采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林区的蜱共计849只,形态学分类将采集的蜱分为四种: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草原革蜱。无形体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是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为无形体病原的主要传播媒介,也证明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为蜱传病的自然疫源地。在2018年5月-8月采集大兴安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黑河5个地区共计174份牛的全血样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牛的无形体总感染率为37.93%(66/174),其阳性率分别为52.38%(22/42),33.33%(9/27),22.45%(11/49),40.63%(13/32),45.83%(11/24)。基于无形体16S r RN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牛全血样品中共检测出3种无形体,分别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边缘无形体和牛无形体,阳性率分别为4.60%(8/174),22.99%(40/174)和10.34%(18/174)。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5个地区家畜牛均有无形体的感染。于2018年1月和2019年9月,采集黑龙江地区大兴安岭、哈尔滨、牡丹江和黑河共计143份布氏田鼠作为调查对象,通过PCR方法扩增无形体16S r RNA基因,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四个地区布氏田鼠的无形体感染总阳性率为为2.80%,其中各地区阳性率分别为2.44%(1/41),0(0/22),3.77%(2/53),3.70(1/27)。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布氏田鼠携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原。自2017年-2019年对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某中心医院的蜱叮咬住院患者为期三年监测,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结果显示,719份人全血样品总感染率为9.73%,2017-2019年阳性率分别为:10.91%(25/229),7.69%(22/286),11.27%(23/204)。对阳性样品进行巢式PCR扩增16S r RNA、Gro EL、Msp4目的基因的片段。通过测序、拼接并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绵羊无形体不同基因比对,以立克次氏体为外群,构建四种不同绵羊无形体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出绵羊无形体的四种不同基因型长片段。本研究结果为绵羊无形体是否感染人的争议点,提供数据参考,为后续绵羊无形体病原体外分离培养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