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限制语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最早是从语义学及逻辑学的角度来探讨限制模糊词的模糊限制成分。随着语用学的快速发展,模糊限制成分逐渐发展成模糊限制语概念,并被看作是缓和语气、表达礼貌、体现模糊功能和语气功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书面语篇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足够高的重视,但是,对于模糊限制语在口语中的应用,虽然也有研究,但是涉足的领域毕竟有限。笔者发现,目前对于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中模糊限制语运用的研究还并不多见。然而,这样的研究对于现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模糊限制语在口语中的应用,可以得知中国学生实用模糊限制语的特点,并且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使用进行比较。然后将比较的结果运用到实际的英语教学或训练当中,使得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至少在模糊限制语方面的应用上更加“地道”。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先从语料库中观察模糊限制语。本论文的语料库包含三部分。首先是第十四届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前十位选手三个环节的所有演讲和回答问题,这也是第五部分主要的分析对象。为了使本研究得出结果的误差尽量缩小,本文又采用了2008年CCTV杯和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竞赛的部分或全部选手的演讲。这些选手可以基本代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较高水平。本研究根据Hyland(1998)对于模糊限制语进行的分类为基础,对每一段文字进行数据分析和汇总。数据的分析和计算采用人工和计算机双重方式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在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判定方面,则完全由人工进行,以保证能够恰当的分析语境。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判断出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大学生演讲中的使用情况,然后得出其相应的背景,描述目前外语教学的现状,以探究可能的改进措施。当然,本研究的语料库不可能包含所有的演讲比赛的内容,而统计的方法也存在单一性,所以可能与使用其他方法或者对其他内容进行分析的研究有所偏差。相关的研究会在后续的工作中相继展开。本研究首先对前人的研究做了回顾,从中总结出本研究适用的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分类方法主要采用Hyland的分类法。第三部分介绍的理论基础,包括模糊语言、语言行为和礼貌策略三部分。第四部分介绍材料选取的范围和标准,以及数据处理的过程。第五部分是对选手演讲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和分析按照演讲比赛的三个环节来进行。每个选手演讲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图表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前面五部分发现的一些特点。经过研究,本文作者发现:中国学生在演讲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有几个特点。首先,中国学生的情态动词在整个模糊限制语中占的比例最大,并且有许多误用。其次,中国学生在模糊限制实义动词的使用随着语言自由度的加大而增加,但是,自由度越大,用词种类就越少,并且越朝向某几个词进行集中。所以,最后一点就是中国选手的模糊限制语使用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单调性。本文通过研究结果展现了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演讲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模糊限制语研究提供借鉴。英语演讲中恰当地运用模糊限制语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增进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因此,在演讲或口语教学中,老师除了训练学生的口语的发音和流利程度,还应指导学生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提高口语的质量,使得人际交流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