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型高锰TRIP钢的设计及组织性能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95869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振动和噪声不仅会影响设备的寿命和精度,而且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具有减振降噪功能的结构材料开发与应用显得十分迫切。含有ε马氏体的高锰相变诱导塑性(Transformation-induced Plasticity,TRIP)钢在变形过程中可以通过多重的TRIP效应来提高加工硬化率,此外,组织中高密度的不全位错还赋予其一定的阻尼特性。与其它阻尼合金相比,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减振型高锰TRIP钢具有成本低、力学和阻尼性能优异等特点,在建筑、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关于减振型高锰TRIP钢的研究还很少,尤其是关于其成分及加工工艺与力学和阻尼性能的关系还有待深入分析。因此,本文设计了几种不同合金成分的高锰TRIP钢,结合热力学计算和组织表征,探究了其加工硬化机制和阻尼机理,获得了优化的合金成分及加工工艺,为减振型高锰TRIP钢的工业化生产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了四种不同Mn、Si含量的减振型高锰TRIP钢(15Mn、17Mn、19Mn和17Mn0.3Si钢),并对组织中奥氏体和ε马氏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热力学计算。随着Mn含量的增加,奥氏体的层错能和ε马氏体稳定性提高;Si元素的添加降低了奥氏体的层错能,但提高了ε马氏体的稳定性。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时,奥氏体向ε及α’马氏体相变均需克服额外的自由能差,奥氏体晶粒细化对γ→ε相变有更强的抑制作用。(2)研究了化学成分对高锰TRIP钢的相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冷却和变形过程中,高锰TRIP钢中发生了γ→ε、ε→α’、γ→α’和ε→γ等相变。拉伸变形时,变形诱导γ→ε和ε→α’相变将钢的加工硬化行为分成了两个阶段。15Mn钢中奥氏体和ε马氏体的稳定性低,固溶处理后出现了带状分布的α’马氏体;其在室温下抗拉强度最高,但断后延伸率和室温冲击功都较低。17Mn钢中两种主要相变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协调进行,导致其塑韧性均较好。当Mn含量继续增加时,变形诱导相变受到抑制,实验钢的力学性能降低。此外,由于Si元素的进一步固溶强化作用,17Mn0.3Si钢在室温下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为优异。(3)通过改变退火温度、温变形程度和变形温度,调节奥氏体和ε马氏体的稳定性,深入分析了高锰TRIP钢的加工硬化机制。结果表明,低温退火和温变形工艺可以提高奥氏体和ε马氏体稳定性,细晶强化和温变形时的加工硬化作用可以提高17Mn0.3Si钢的强度,但断后延伸率会因变形诱导ε→α’相变受到抑制而降低。不同温度下加工硬化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变形诱导ε→α’相变和TWIP效应对加工硬化指数的提升作用大于γ→s相变、ε→γ相变和动态应变时效。(4)研究了不同化学成分、加工工艺及热处理条件下高锰TRIP钢的阻尼性能,阐明了影响其阻尼性能发挥的关键因素。高锰TRIP钢的阻尼性能不仅受到阻尼源数量的影响,还与组织中的空位、间隙原子、位错等微观缺陷密切相关。随着Mn含量的增加,高锰TRIP钢的阻尼性能降低,而少量Si元素的添加大幅提高了高应变振幅下的阻尼性能。提高退火温度或冷却速率时,尽管组织中空位浓度上升,但热诱导ε马氏体含量的增加提高了高锰TRIP钢的阻尼性能。在150℃下时效15 min或在室温拉伸变形5%后,高锰TRIP钢组织中ε马氏体含量增加,点缺陷对不全位错的钉扎作用减小。但是,长时间时效导致的间隙原子偏聚和大变形程度下产生的位错与α’马氏体会降低高锰TRIP钢的阻尼性能。(5)采用纳米压痕微观阻尼性能测试方法,进一步探究了高锰TRIP钢的阻尼机理,提出利用高温固溶处理和控制时效两种新工艺来提高阻尼性能。结果表明,不仅在ε马氏体相界面,ε马氏体板条内部也存在重叠的不全位错墙,这些不全位错为高锰TRIP钢提供了大量阻尼源。在1200℃下固溶处理1 min后,原始奥氏体晶粒未发生显著长大,但组织中的热诱导ε马氏体含量大幅增加;高温固溶处理在不降低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高锰TRIP钢的阻尼性能。在ε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附近控制时效后,空位和间隙原子对阻尼性能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小,时效后的阻尼性能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学位
作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食品标识不仅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紧密相关,同时也是政府监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为给完善和制定更合理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析了转基因食品生产应用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食品标识的经济学意义,在比较制度分析的思想基础上,用进化博弈论作为工具来研究分析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阶段变迁;建立了一种超快速、通用、可视化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全社会对创新素质较高且能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工艺和高超技能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创新素质是技能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根据。创新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能够更好地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具有更强的技术设计、移植和改造等能力,在推动我国自身技术的升级、引进技术的消化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创新过程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何有效激发技能人才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作物,但在旱、盐、冷和病害等胁迫下甘薯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通过克隆抗逆相关基因IbPIF1、IbPIF3和IbAKR,将其转入甘薯或烟草,对这些基因的功能机理进行了一定程度上解析。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差异表达的EST序列,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了IbPIF1基因,该基因ORF为1605 bp,编码534个氨基酸。基因组DNA为5165 bp,
权利是现代社会实现个人利益和发展的基本保证,知识产权与人权则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权利。自知识产权制度形成以来,通过其对人类智力成果的保护,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大众对科学研发的积极性,提升了人们创造的主动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权是生而为之人享有的权利,人权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尊重。只有实现了人权才能确保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才能为创造美好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籼稻愈伤组织易褐化,分化频率低,严重影响籼稻遗传转化。野生稻作为栽培稻的祖先种,挖掘野生稻中降低愈伤组织褐化、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的基因对水稻基因组研究及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以籼稻品种93-11为背景的元江野生稻渗入系群体对水稻组织培养力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同时利用以籼稻品种特青为背景的元江野生稻渗入系YIL25对降低愈伤组织褐化性状进行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并对基因作用机理进行一定的分
本论文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电磁逆时偏移成像技术以及任意各向异性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下的 Bloch-Floquet周期边界条件研究。鉴于电磁FDTD方法具有计算效率高、内存较小且易获得近似数值解等优势,这两个课题的算法基础均是来源于以此方法作为底层基础,并进一步地开展课题研究。在逆时偏移成像技术的框架下,发射阵列的各个单元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NSS)定位技术在实时、动态、廉价、低精度的大众定位和高精度、静态、低时效、高成本的测量定位方面逐渐成熟。并逐渐从向实时、动态、廉价的中高精度(分米级至亚米级)大众定位发展。为解决全球范围的中高精度GNSS定位问题,必须采用网络实时服务的形式向全球在线播发精密轨道、精密钟差、电离层延迟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