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当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ASD儿童的睡眠障碍特点;探究睡眠障碍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性地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存在睡眠障碍的ASD儿童进行干预,评估睡眠障碍是否得到改善,进而探讨核心症状是否得到改善。本研究为ASD儿童的干预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具有实用性意义,为我国ASD儿童的干预及康复提供新的途径及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应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天津市1所幼儿园的231名正常儿童和六所特殊教育机构及ASD儿童社区康复项目的237名ASD儿童进行睡眠障碍的调查,以CSHQ总分>41分为睡眠障碍。2.应用CSHQ、自伤行为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社交沟通问卷(SCQ)和重复行为问卷-第二版(RBQ-2)对天津某区特殊教育学校和ASD儿童社区康复项目的107名ASD儿童进行睡眠障碍和行为问题的调查。3.应用武汉依瑞德CCY-I型仪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名ASD儿童进行rTMS干预,并于干预终点期进行干预效果评估。4.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 3.1进行录入,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资料特征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积矩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ASD儿童的CSHQ总分及睡眠障碍检出率(75.9%)均高于正常儿童(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就寝习惯不良、睡眠焦虑、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和入睡潜伏期延长等维度得分和检出率,ASD儿童均要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ASD儿童的CSHQ总分及睡眠障碍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儿童(P<0.05)。ASD和正常儿童的夜间睡眠时长、早晨赖床时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ASD组较正常组儿童存在更长的入睡潜伏期时长(P<0.05)。存在睡眠障碍的ASD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检出率高于存在睡眠障碍的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睡眠障碍组比睡眠正常组ASD儿童的SDQ总分、情绪症状、SCQ总分、社交互动、沟通以及重复刻板行为模式、RBQ-2总分、重复性活动、兴趣狭窄模式以及异常的感觉模式等分数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睡潜伏期延长比入睡潜伏期正常的ASD儿童的SDQ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重复刻板行为模式的分数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HQ总分与自伤行为、SDQ总分、情绪症状和多动、SCQ总分、社交互动、沟通、重复刻板行为模式、RBQ-2总分、重复性活动、兴趣狭窄和异常的感觉存在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情绪问题、社交障碍和重复性活动对总体睡眠障碍有预测作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情绪症状和重复刻板行为是ASD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的危险因素(P<0.05)。3.进行rTMS干预后发现ASDC3和ASDC4在疗程2相比疗程1期间睡眠总时长要长、入睡潜伏期时长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终点期5名个案的CSHQ总分和行为问题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有3名个案的CSHQ总分<41分。结论1.3-6岁ASD和正常儿童的睡眠障碍情况均不容乐观,ASD要比正常儿童更为严重,ASD儿童表现出更长的入睡潜伏期问题。2.ASD儿童睡眠障碍与自伤行为、情绪问题、社交和重复性刻板行为存在正相关。情绪问题、社交障碍和重复性活动对总体睡眠障碍具有预测作用,情绪症状和重复刻板行为是ASD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的危险因素,今后对ASD儿童的睡眠障碍的改善可从考虑从情绪症状改善着手。3.rTMS干预对ASD儿童的睡眠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同时行为问题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未来的研究可以以睡眠干预为切入点对ASD儿童进行干预,同时为今后rTMS干预ASD儿童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