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外两性心理学的发展与双性化人格的提出,在教育中进行“因性施教”与“双性化教育”的理念也逐渐被提出。但我国鲜有针对两性性别差异立足美术学科的“因性施教”与“双性化教育”互动的研究。美术教育是在坚持教育平等、以人为本的宗旨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技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分析法发现,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样式化阶段,男女生在课堂表现与美术作业中都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由于多数教师缺乏对性别差异的正确认识与分析,容易把这些差异的表象归为差异的原因,导致对影响男女生性别差异的智力与非智力等因素的错误认识与发展失衡。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样式化阶段,教师有意识的根据男女生性别差异中优劣势方面的原因,进行“因性施教”与“双性化教育”的有效互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美术学习,同时“扬”性别中的长,如思维,“补”性别中的短,如男女生的性格互补。样式化阶段是男女生在美术学习发展过程,六个阶段中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儿童进行美术学习的重要时期。受性别刻板印象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的影响与该阶段学习发展的特征,他们在样式化阶段中的表现既有男女生性别之间的特性又有共性。因此本文以儿童美术教育的样式化阶段为基础,从儿童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出的男女生性别差异中优劣势方面的原因出发,引导教师正视儿童的性别差异,同时提升、调整在教育、教学方法中的科学性、有效性,树立教师正确的性别差异观,关注学生的性别差异在教学中的表现。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因性”与“双性化”教育过程中互动的方法,通过互动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优势互补,健全学生的人格,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