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希浦系统起搏在慢性HFrE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并讨论CRT植入术中及术后随访遇到的问题。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07月~2019年9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且置入CRT-P/D装置的23例HFrEF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数据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伴随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衰时程,12导联心电图、心脏多普勒超声。所有患者手术后随访22.43±15.8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暴露时间、术中遇到的问题、起搏参数,手术后患者12导联心电图、NYHA分级、心脏多普勒超声、因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并发症和生存状况。根据左室电极放置位置不同分为两组:希浦系统起搏组和双心室同步起搏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记录指标的差异,观察CRT的临床疗效,探讨CRT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及遇到的问题。结果:23例植入CRT-P/D装置的慢性HFrEF患者中,19例男性,4例女性,平均年龄62.48±10.93岁,希浦系统起搏10例,双心室同步起搏13例,1例因植入处组织排异反应行起搏器取出+电极拔除术,2例因心衰再入院,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因肠道感染死亡,1例因频发室速死亡,不良事件均发生在双心室同步起搏组。CRT治疗后希浦系统起搏组超反应6例,双心室同步起搏组超反应4例。两组人群之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衰时程、伴随疾病、心功能、心律失常类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希浦系统起搏组术前术后 QRS 时限(157.00±24.98ms vs 114.90±14.49ms,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0.90±9.41mm vs 58.20±10.28mm,p=0.01)、LVEF(29.90±4.46%vs 44.80±11.10%,p=0.002),双心室同步起搏组术前术后QRS时限(170.92±30.15ms vs 142.92±34.96ms,p=0.04)、左房前后径(LAD)(50.30±4.91mm vs 44.15±6.79mm,p=0.01)、LVEF(27.15±3.69%vs 36.62±12.11%,p=0.02),每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希浦系统起搏组与双心室同步起搏组相比,术前QRS时限、心脏彩超左房左室内径、LVEF无统计学差异,术后QRS时限(114.90±14.49ms vs 142.92±34.96ms,p=0.02)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 LVEDD(58.20±10.28mm vs 66.92±11.95mm,p=0.07)、LVEF(44.80±11.10%vs 36.62±12.11%,p=0.1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希浦系统起搏组与双心室同步起搏组相比,手术用时(141.90±82.57min vs 226.77±58.74min,p=0.01)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成功率及起搏参数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希浦系统起搏中,左束支起搏组与希氏束起搏组相比,手术用时(73.8±39.46min vs 210±46.77min,p=0.001)、感知(13.4±4.77 mV vs 6.38±3.21 mV,p=0.03)有统计学差异,而阈值(0.5±0 V vs 1.03±0.47 V,p=0.07)、阻抗(596.4±102.38Ω vs 491.4±168.13 Ω,p=0.27)、手术成功率(100%vs100.00%,p=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希浦系统起搏与双心室同步起搏在改善HFrEF患者的心室再同步、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塑等方面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对于双心室同步起搏,希浦系统起搏射线暴露时间更短,手术成功率更高,参数更稳定,术后QRS时限更窄、反应效果更好,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相对于希氏束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手术耗时更短、感知更灵敏、阈值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