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史之乱是唐朝大规模人口南迁的开端。北方不再是安定生活的乐土,北方士人纷纷南下。长期的南方生活影响了这些士人的诗歌创作,与南方士人的交往活动也不知不觉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思想,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南方化的特点。南方化对南下文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本文试以安史之乱造成的北方士人南下这一角度,去探寻生活区域的改变对文人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南下士人的概况分析。安史之乱造成的士人南下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安史之乱尚未结束时,大批士人南下主要是为了避乱。这种避乱地的选择是有自主性的,主要分为巴蜀、荆湘、江西、江南四大区域,分别有几条水路与陆路通往不同的南方区域。因为避难地水土人文环境的不同,各个区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安史之乱结束之后一些士人选择北返,更多士人无力北归,只得滞留南方,在南方任官或入幕。这一时段南下士人数量虽不及安史之乱时多,却也不绝如缕。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政治地位提升,朝廷需要任用得力的士人掌控南方。第二章,分析文化中心分化,南方文化中心兴起的情况。安史之乱之前,北方是文教相对更为兴盛的地方,且两京作为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其达官贵人之多,雅好文学之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人前来游历求官。安史之乱后,大批文人南下,文学创作中心转移。许多文人,特别是大历年的著名文人长期滞留南方,其创作的高峰也往往是身处南方之时。加上南方因文人云集,文化交游活动众多,形成了巴蜀、江南两个文学较为兴盛的大区域,其中江南特别以其文化兴盛局面,几乎可与当时的京城文化中心抗衡。第三章,主要分析江南文化中心的江南文学雅集。江南作为当时新兴起的文化中心,江南地方官的文化交游活动特别引人注目。其中最盛大的就是两浙文学雅集活动。因其地处江南,吸收了当年王羲之兰亭集会,谢灵运等人的文学游览活动,呈现出与京城宴饮集会创作的不同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诗歌唱和纯以交往为主,不涉及干谒之举,是文人间的游乐集会,继承了当年文学雅集的风尚。这种文学雅集活动影响巨大,流波甚广,当时江南兴起了许多类似的文学雅集活动,后世文人,常对此欣羡不已。第四章,主要研究南方生活影响下的文人创作和文人心态的变化。当时文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分别是迷惘伤感的情绪,隐逸闲趣的追求和清词丽句的创作。这是与当时居南的南下文人的创作心态有关的。身处南方,远离政治中心,诗人一身政治抱负在战乱中被消磨,思念故园又不得返乡造成了迷惘伤感。南方特有的隐逸求仙,放旷山水之乐的传统也影响了诗人的诗歌创作,很多士人有了“吏隐”的想法,表现在诗歌中就是对隐逸闲趣的追求。此外,南方山水毕竟与北方不同,南方的佳山秀水与北方山岳的雄浑壮阔的区别,使得诗人在作山水诗的时候偏重于选择清丽的词汇,更是在风格上追摹大小谢,形成了一种清丽的文辞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