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前期北人南下及其诗歌南方化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l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史之乱是唐朝大规模人口南迁的开端。北方不再是安定生活的乐土,北方士人纷纷南下。长期的南方生活影响了这些士人的诗歌创作,与南方士人的交往活动也不知不觉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思想,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南方化的特点。南方化对南下文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本文试以安史之乱造成的北方士人南下这一角度,去探寻生活区域的改变对文人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南下士人的概况分析。安史之乱造成的士人南下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安史之乱尚未结束时,大批士人南下主要是为了避乱。这种避乱地的选择是有自主性的,主要分为巴蜀、荆湘、江西、江南四大区域,分别有几条水路与陆路通往不同的南方区域。因为避难地水土人文环境的不同,各个区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安史之乱结束之后一些士人选择北返,更多士人无力北归,只得滞留南方,在南方任官或入幕。这一时段南下士人数量虽不及安史之乱时多,却也不绝如缕。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政治地位提升,朝廷需要任用得力的士人掌控南方。第二章,分析文化中心分化,南方文化中心兴起的情况。安史之乱之前,北方是文教相对更为兴盛的地方,且两京作为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其达官贵人之多,雅好文学之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人前来游历求官。安史之乱后,大批文人南下,文学创作中心转移。许多文人,特别是大历年的著名文人长期滞留南方,其创作的高峰也往往是身处南方之时。加上南方因文人云集,文化交游活动众多,形成了巴蜀、江南两个文学较为兴盛的大区域,其中江南特别以其文化兴盛局面,几乎可与当时的京城文化中心抗衡。第三章,主要分析江南文化中心的江南文学雅集。江南作为当时新兴起的文化中心,江南地方官的文化交游活动特别引人注目。其中最盛大的就是两浙文学雅集活动。因其地处江南,吸收了当年王羲之兰亭集会,谢灵运等人的文学游览活动,呈现出与京城宴饮集会创作的不同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诗歌唱和纯以交往为主,不涉及干谒之举,是文人间的游乐集会,继承了当年文学雅集的风尚。这种文学雅集活动影响巨大,流波甚广,当时江南兴起了许多类似的文学雅集活动,后世文人,常对此欣羡不已。第四章,主要研究南方生活影响下的文人创作和文人心态的变化。当时文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分别是迷惘伤感的情绪,隐逸闲趣的追求和清词丽句的创作。这是与当时居南的南下文人的创作心态有关的。身处南方,远离政治中心,诗人一身政治抱负在战乱中被消磨,思念故园又不得返乡造成了迷惘伤感。南方特有的隐逸求仙,放旷山水之乐的传统也影响了诗人的诗歌创作,很多士人有了“吏隐”的想法,表现在诗歌中就是对隐逸闲趣的追求。此外,南方山水毕竟与北方不同,南方的佳山秀水与北方山岳的雄浑壮阔的区别,使得诗人在作山水诗的时候偏重于选择清丽的词汇,更是在风格上追摹大小谢,形成了一种清丽的文辞风格。
其他文献
传统的儿童教育以课本、教育视频和动画片等形式为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人机交互不明显,并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教育目的。通过对市面上各种互动体验教育类产品进行比较,提出使
车速是评价道路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不仅是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的研究基础,还对交通安全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的车速分布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路段实测数据,且只针对一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2年4月,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决定>,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德育规程",这一举措无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导视系统作为引导观看、参与展览的重要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导视系统是梳理复杂空间环境的纽带,使参观者与展品以及空间环境能得到更好的沟通交流
合作原则是描述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为产生有效会话而进行合作的一种重要语言学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原则在口译中的运用。此外,他们也开始注意到违反合作
在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下,挪用公款罪等职务犯罪受到刑法理论界及司法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犯罪形态的多样化、复杂化及立法的不足等,挪用公款罪在司法实务中存在各种难题及
发展和完善中的微课正面临一些挑战:微课教学的高效性不及传统教学,微课长期植入课堂滋生学生的惰性思维,对微课内容把握不当使微课流于形式。为提高微课的有效性,需采取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