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权的民法保护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ter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在民事基本法层面上确立了个人信息权,体现了大数据时代社会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这一问题已经达成共识。确立个人信息权有利于保护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有利于司法实务界对个人信息权相关案例进行科学裁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阐述了目前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建议。在对个人信息权保护方式上,本文不赞成采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法的方式,而是建议以民法典人格权编加以保护。在对个人信息权进行保护的同时,基于个人信息权保护与信息自由流通的价值博弈,本文提出了对个人信息权保护的限制。同时为了提高对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可操作性,本文建议从合同法角度完善个人信息许可使用合同,并重申信息控制者的个人信息妥善保管义务。无责任则无从救济,本文建议完善个人信息权侵权救济制度,明确了个人信息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具体侵权救济方式以及免责事由。
其他文献
近年来,河南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摸索出包括货币安置、农业安置、社会保险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安置、入股安置、留地安置等在
在日本侵华期间,我国大豆市场在日伪超经济控制下运行失常,大豆生产萎缩,大豆流通受阻。本文拟就伪满时期大豆产销的扭曲作一透析。一、日本侵华前后大豆生产的变化我国是大豆的
利用Midas GTS NX对基坑开挖引起的邻近建筑及地铁隧道变形情况进行三维建模分析,并对减少基坑开挖引起的邻近建筑物沉降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后建筑物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