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越两国的关系正常化并不断好转,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往上的日益频繁,中越边民相互通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中越跨国婚姻子女的身份认同问题受到学者们的不断关注。本研究根据亨廷顿的身份分类方法,相应地把中越跨国婚姻子女的身份认同分为国家身份认同、政治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职业身份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身份认同五种类型,从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四个纬度去分析他们各类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其困境,并利用社会排斥、文化资本等相关理论对他们身份认同存在的困境进行原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中越跨国婚姻子女的身份认同存在以下四个困境:在认知层面,认同氛围淡薄;在情感层面,认同情感缺失;在评价层面,评价缺乏理性;在行为层面,行为认同弱化。这些困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社会排斥是直接原因,包括制度排斥、政治排斥、经济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而中越跨国婚姻子女自身的文化资本不足是重要原因,包括具体化文化资本的不足、客观化文化资本的匮乏和体制化文化资本的欠缺。本研究认为探索解决中越跨国婚姻子女身份认同困境的策略,必须从国家层面、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等多重角度去思考,例如通过加强中越两国沟通、制定人道主义政策、营造宽松社会环境和提高中越跨国婚姻子女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