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遗传解析以及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YrXZ9104的精细定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Erikss)在世界各地的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由条锈病导致的病害管理负担加大和小麦减产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小麦条锈病作为破环性极大的病害之一,几乎在所有中国冬小麦产区都有周期性发生。化学药品虽可用于防治条锈病,但化学药品的使用会大幅增加小麦生产成本,污染生态环境。因此,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最环保、最有效的措施。陕西省作为中国小麦条锈流行区的越冬区和桥梁区,在防控小麦条锈病流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陕西省的抗条锈病性遗传组成,本研究选择了其中一部分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好以及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的小麦品种(系),对其进行了抗病遗传解析。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小麦条锈病抗源兴资9104中2BL染色体上QYrxz.nwafu-2BL(Yr XZ9104)基因的精细定位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揭示陕西小麦品种陕农33对条锈病的遗传抗性,利用条锈菌的两个分离菌株(PST-Lab.1和PST-Lab.2)对161个重组自交系(RILs)进行了苗期和田间接种鉴定,结合小麦55K(SNP)芯片对RILs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在1DS、2AS和3DS染色体上定位了3个与苗期抗性有关的位点,并在1BL、2AS、3DL和6BS上检测到了4个稳定的成株期抗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其中,2AS上的抗性位点来源于外源易位片段2NS上的抗性基因Yr17。1BL和6BS上的QTL可能分别对应已知抗病基因Yr29和Yr78。3DL上的QTL解释了5.8-12.2%的表型变异,可能是新定位到的抗病位点。利用2NS片段(Yr17)、Yr29、Yr78和QYrsn.nwafu-3DS的分子标记对420份中国小麦品种(系)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基因所占比例分别为11.4%、7.6%、14.8%和7.4%。而且这些基因之间存在加性效应,这表明它们应用在抗条锈病育种中。此外,我们还鉴定到两个由于互作导致小麦叶片黄化/坏死的基因Ne1和Ne2。2.为了对陕西小麦品种西农3517条锈病抗性进行遗传解析,利用Geno Baits小麦16K芯片对RILs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结合多年多点的田间鉴定,分别在1BL、2AL和6BS上定位到了4个稳定的成株期抗性QTL,并在2BL上定位到了一个全生育期抗性QTL。其中1BL上的QTL为主效抗病位点,其它三个QTL具有中等抗病效应。经过等位性测验证明1BL上的QTL很可能是Yr29。2AL上的QTL与中麦892和秦农142中2AL上的QTL位于同一区间,应该是一个位点。2BL上的全生育期抗病QTL对V26小种具有抗性,很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病位点。6BS上的QTL被证明是Yr78。最后,利用抗性位点的连锁SNP标记,开发成高通量标记,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应用。3.为了丰富抗性育种基因库,以中国本土小麦品种明贤169和CIMMTY衍生小麦品系P9936为杂交组合构建了186份重组自交系的双亲群体。利用小麦55K芯片对每个重组自交系和亲本进行基因分型,构建了一个包含8225个SNP多态性标记、总长3593.37c M的遗传连锁图谱,定位出2个主效QTL和2个微效QTL;其中位于3BS、7BL上的主效QTLQYr.nwafu-3BS.2和QYr.nwafu-7BL在所有田间环境中均能够被检测到,分别解释了20.4%和38.9%的条锈病表型变异。QYr.nwafu-3BS.2可能与Yr30/Sr2相同,而QYr.nwafu-7BL可能是在CIMMYT种质中已被发现的一个抗性位点。虽然微效QTL对于植株抗病效果不明显,但是当与其它QTL聚合后也可以增加抗性水平。除此之外,进一步开发了与QYr.nwafu-7B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育种。4.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精细定位主效基因Yr XZ9104,利用90K SNP芯片数据,开发了3个(XZ2B.k3、XZ2B.k7和XZ2B.k8)与该位点紧密连锁且间隔约为12c M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利用前期Avocet S和兴资9104为亲本构建的群体,结合表型和基因型,选取包含Yr XZ9104的抗病RILs(RIL32、RIL59、RIL66)分别与感病RILs(RIL43、44、53)杂交,构建了5800个大F2群体。利用3个KASP标记,筛选出535个F2基因型发生交换的单株。将这535个交换单株,通过严格自交得到535个F5家系,并进行条锈病表型鉴定。结合90K和660K芯片的整合图谱,利用亲本和抗感池差异SNP在目标区间内新设计7对引物,在535个F5重组单株家系的群体中,筛选出在目标区间杂合的25个剩余杂合体,并选取其中的两个构建了HIF群体,即RIL182和RIL476。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温室及田间多年鉴定,发现陕西小麦品种陕农33、西农3517、CIMMYT小麦材料P9936和贵州小麦品系兴资9104具有典型的成株期抗性;除此之外,陕农33和西农3517还表现出全生育期抗性。利用16K、55K或90K芯片,对Avocet S/陕农33、Avocet S/西农3517、Avocet S/兴资9104和明贤169/P9936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筛选出与抗病相关的SNP用于基因分型,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成功的定位了与条锈病抗性有关的主效QTL:QYrsn.nwafu-2AS、QYrxn.nwafu-1BL、Yr XZ9104、QYr.nwafu-3BS.2和QYr.nwafu-7BL;中等抗性QTL:QYrsn.nwafu-1BL、QYrsn.nwafu-3DS、QYrsn.nwafu-6BS、QYrxn.nwafu-2AL、QYrxn.nwafu-2BL、QYrxn.nwafu-6BS。通过等位性测验、系谱追踪以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BL上的QTL可能与Yr29有关,2AS上是Yr17,3BS上的QTL可能与Yr30有关,6BS可能与Yr78有关,7BL上的位点也与已知位点一致,而且这些位点很可能都来自于CIMMYT;2AL上的QTL与中麦892和秦农142中2AL上的QTL位于同一区间,说明该位点在我们国家早已被应用;2BL和3DS上的QTL可能是新的抗病位点,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通过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Yr17、Yr29和Yr78在陕西小麦材料中都有广泛存在。除此之外,我们选择对兴资9104中定位到的主效抗病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的研究,这也为后续该基因克隆和成株期抗病机制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葡萄(Vitis)是经济价值最高的果树之一。葡萄病毒病是制约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葡萄卷叶病(Grapevine leafroll disease,GLD)是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害之一,在全球及我国葡萄产区普遍发生,葡萄卷叶病毒-3(Grapevine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 3,GLRa V-3)是引起葡萄卷叶病的主要病毒之一。陕西是我国葡萄的重要产区,葡萄卷叶病
病毒病害是制约苹果产业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不同,植物一旦感染病毒病害,难以用其他方法治愈。栽培无毒苗是目前生产上防治病毒病害的有效方法。建立简易、高效的脱毒技术是培育和栽培无毒苗的必要条件。对苹果危害最大的潜隐病毒有三种,它们是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olorotic leafsopt virus,ACLS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黄瓜是全球性栽培的重要蔬菜作物,也是世界范围内消费最多的园艺作物之一,由于其花性型分化多样,目前也已经成为研究植物性别决定的模式作物。目前在黄瓜中,性型相关的主效基因有5个,分别为F(CsACS1G)、M(CsACS2)、A(CsACS11)、CsACO2和CsWIP1,除WIP1为转录因子外,其余4个基因均为乙烯合成途径关键酶家族成员,且遗传学试验已明确这5个关键基因之间存在互作关系。因此找到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种植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降低,而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果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设施蔬菜作为重要的蔬菜种植模式,成功解决了我国北方冬春季蔬菜生产以及南方避雨栽培难题,为保证我国蔬菜周年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设施栽培以小农户为主,生产中“大水大肥”普遍,水氮过量问题突出,导致氮素在土壤大量累积,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等问题,氮素损失风险高。但有
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果树种类。黄土高原地区不利的环境因素和苹果花芽形成难等问题制约着该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性状优良的砧木能够改善品种的生长和抗逆性能。植物激素在调控苹果成花等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应对不利环境的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据报道,KNOX(Knotted1-like homebox)转录因子涉及多种激素的调控,从而调节植物生长
低温贮藏是园艺产品最重要的贮藏方式之一,它能抑制果蔬呼吸代谢、阻止衰败、延长果蔬贮藏期。然而低温引起的园艺产品冷害,是限制采后保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红阳’(Actinidia chinensis cv.Hongyang)是典型的冷敏感型猕猴桃品种,冷害问题严峻。本研究旨在探索能有效增强‘红阳’果实抗冷性,减轻冷害的处理方式,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以‘红阳’猕猴桃为材料,经不同浓度外源脱落酸(A
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黄土高原是世界公认的苹果优势产区之一。目前该区域苹果种植过程中化肥过量使用、养分投入时间与树体需求不匹配,提高水氮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提高苹果品质和优果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等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矮砧密植(株行距2 m×4 m)苹果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具有显著节水、节肥、增效特征的水肥一体化方式供应水氮,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陕西洛川开展了苹果树水氮用量的田间
淡水资源短缺是维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与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近几十年来,大气CO2浓度不断上升,不仅影响了作物的生长环境,同时还加剧了全球的温室效应,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了解在未来CO2浓度倍增条件下有限水资源供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对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确保高效用水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番茄作为一种水分敏感型作物,已成为植物生理生化试验研究的模式作物。本文
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病害防御和机械损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酰胺合成酶(Gretchen Hagen 3,GH3)家族作为参与茉莉酸信号调控的重要基因,主要将茉莉酸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茉莉酸异亮氨酸耦合物,JA-Ile)从而诱导应答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由于马铃薯中茉莉酸信号通路基因的研究较少,相关GH3蛋白功能分析的研究未见报道
长柄扁桃是榆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灌木树种,在当地煤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长柄扁桃纯林存在生长缓慢、易受沙埋、自然更新困难和单位面积生产力低等问题。与纯林相比,种间合理搭配的混交林具有维护林分稳定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促进林分生长和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等方面的功能。化感作用对种间配置至关重要,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化感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以长柄扁桃为研究对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