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重要契合点。20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思想全面解放的时代,个体的解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时代的显著标志,中国文论和美学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再加上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的引进,意象理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受到重点关注,并且逐渐发展为一种理论自觉。八十年代的意象理论研究一方面植根于对中国古典意象理论历史渊源的普遍理解,它否定了“意象”的西方理论渊源,通过意象理论的发展历程、“意象”与“意境”等相似概念的比较、以及中国古典意象概念本身与西方“意象”概念的比较之中逐渐明晰其意蕴,对“意象”概念本身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它又借鉴了西方审美心理学、接受美学、格式塔美学等多种西方现代理论进行了阐释,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方面解读意象,注重审美主体在鉴赏环节的重要作用,并从“象外”论和言意关系论两方面分析了八十年代意象理论研究以“情感”为中心的重要特征。总体来看,八十年代的意象理论研究在中西文论融合的视野中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建构,更进一步来讲,八十年代的意象研究也为中国传统美学观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学界对于八十年代的“意象”研究却缺乏系统的梳理,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学术史方面对于八十年代的“意象”研究予以系统的梳理和必要的说明,主要从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八十年代“意象”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其次是八十年代“意象”研究的几大基本问题;最后是八十年代意象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对八十年代意象理论研究热原因的研究和八十年代意象研究的意义。对八十年代意象理论研究的研究,对了解八十年代具体的时代风貌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学术史方面看,八十年代意象理论研究是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范例;从思想史方面看,八十年代意象理论研究又是当时思想解放,“人的主体性”高扬的时代特征的体现。因此,对20世纪八十年代的“意象”研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和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