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水文学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研究林冠截留降雨问题中,过去通常采用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指标,最近又提出了林冠截留容量指标。本文主要对林冠截留容量的概念和确定方法进行阐述,对山东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单棵雪松、长白山天然林和辽宁东部人工林的林冠(树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进行评价,并结合实例同时对三个指标的特点及评价截留作用的效果进行对比。另外还建立了林冠截留容量的经验模型和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并对其合理性及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林冠截留容量是理想状态下的林冠截留量。按相同雨量下取最大值的方法,用实测降雨截留相关点据的上包线来近似代表林冠截留容量与降雨量的关系。截留容量不仅可以充分揭示林冠对降雨截留作用的大小,而且可以满足在不同林分之间进行比较的需要。(2)林冠截留容量符合降雨截留的一般规律。在雨量较小时,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降雨量增加到某一值后,林冠达到饱和,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达到最大值,趋于稳定。(3)通过分析比较,人工林对小于28 mm的中小雨量截留作用较强,且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较快,而天然林对小于28 mm的中小雨量截留作用较弱,但对大于28 mm降雨的截留作用较强,且天然林的饱和截留量大于人工林。而且得出,林冠枝叶空间分布越均匀,达到饱和截留容量的速度则越快;而饱和截留容量(截留容量的最大值)与林冠枝叶总量有关,林冠枝叶总量愈大,饱和截留容量就愈大。(4)截留容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公式表达,其中的参数反映了林冠特征。用建立的经验模型和半经验半理论模型拟合截留容量与降雨量的关系效果都较好。经验模型中,参数k反映了关系曲线的弯曲度,这是由林冠层枝叶的空间分布均匀程度决定的;而参数I0反映的是林冠饱和截留量,取决于林冠枝叶总量的多少。半经验半理论模型中,参数W反映了林冠的饱和截留量,也取决于林冠枝叶总量的多少;参数H反映的是林冠达到饱和时的大气降雨量;参数β可由W与H的值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