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柯氏四级评估模式作为效果评价的理论依据,能够更加合理、全面的分析评价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效果;针对培训项目中出现的薄弱点给予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为专科护士培训评估方案的设置提供借鉴和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干预前后的对照性研究。研究对象为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2015年参加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班的62名临床护理人员。研究对象接受为期6个月的危重症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其中包括为期5个月总共62学时的理论知识培训和1个月的危重症科室(ICU)轮转。研究过程分3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基线调查。在培训前,对参训护士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行为态度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调查以及危重症相关理论知识、技能测试。第二部分:实施培训。以危重症相关理论知识、技能以及危重症护士行为态度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干预内容;培训方法采取课堂集中讲座和临床科室实习。第三部分:培训效果评价。以柯氏模型为指导,从柯氏四层级,即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方面对培训后的62名参训护士进行效果评价。反应层采用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项目评估问卷进行反应层级评估;学习层通过分析培训前后参训护士的理论知识、技能考试情况评价培训效果;行为层采用调查问卷从行为态度和临床实践能力两方面分析干预前后的培训效果;结果层通过科室护士长了解参训护士培训前后绩效考核情况分析参训护士培训后对科室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中的问卷是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培训项目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并进行信度检验。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培训项目评估问卷、危重症专科护士行为态度及岗位能力调查问卷、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考核评分表。研究统计数据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录入和分析。本研究运用到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培训前62名参训护士的危重症相关理论知识考试平均得分为79.65±4.59,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平均得分为82.47±2.51。2.培训前危重症专科护士行为态度平均得分为92.08±8.59,岗位能力平均得分为83.1±9.61,行为态度各维度的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应用、行为规范性、敬业精神,岗位能力各维度的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科研思维能力、教育宣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训护士之间年龄、学历、工作科室以及工作时间的不同,其护理工作中的行为、态度和岗位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参训护士的一般资料(共10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危重症专科护士行为态度和岗位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参训护士的工作年限、第一学历是危重症专科护士行为态度和岗位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培训反应层面效果评价:参加培训班的62名护士对授课老师、讲授内容及培训组织方面给予了高度的满意评定。6.培训学习层面效果评价:培训前参训护士的危重症相关理论知识考试平均成绩为79.65±4.59,培训后提高到94.98±4.14;培训前参训护士的实践技能考试成绩为82.47±2.51,培训后提高到95.26±2.12,培训前后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考试成绩得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将参训护士考试结果与一般资料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参训护士的年龄和学历与考试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7.培训行为层面效果评价:参加培训之前,参训护士的行为态度平均得分为92.08±8.59,岗位能力平均得分83.1±9.61,参加培训后,62名学员的行为态度平均得分为95.45±7.29,岗位能力得分为90.18±9.9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8.培训结果层面效果评价:培训前62名参训护士护理工作中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平均得分为95.34±5.34,参加培训后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分为97.04±3.89,培训前后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开展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项目能够提高临床护士的危重症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2.将柯氏模型作为培训效果评估工具,从四层级分别对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项目进行整体性和多层级评估,能够对培训过程起到监督作用,评估培训的实施情况,并且对培训后产生的长期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可以进一步找出参训护士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点,将其作为下一个培训工作的目标,起到循环上升的作用。